-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盆景中和美絮语
中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也是最原初的审美形态,它几乎与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产生,也一直贯穿在中国古代审美形态的发展过程之中,中国盆景艺术的发展也始终贯彻这一审美思想。什么是中和呢?且看下文。
《周易?系辞》说:“一阴一阳谓之道。”此论指出事物矛盾对立、互相转化的自然规律,而《周易》中讨论得最多的也是对立因素的变易和统一。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这意思是说万物背负着阴,怀抱着阳,阴阳二气相合而达到和谐。《老子》一书深入阐发较多的,也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声音相和”、“先后相随”等对立统一哲理。
从《周易》和《老子》二书可知,审美形态的中和,即是对立因素的折中、调和、统一。它既有量的折中、平衡,又有质的交汇、融合,强调对立的、有差异的各种因素之间的求同存异、平等共生、相互渗透、融会贯通。汉以后中国社会极力推崇的儒家“中庸之道”的和谐美,其实准确地表述就是中和。儒家很多著作中涉及到中和,如《礼记?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里是说喜怒哀乐没有表达出来的时候就叫做中,表达出来而都符合节度就叫做和。儒家中和思想以中为基础,以和为用,强调过犹不及,中度合节。这正是为了化解冲突,在差异中寻求和谐。中和的美学思想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影响至深,中国盆景这一造型艺术,更是形象地得以充分体现,其造型就是要中度合节,寻求和把握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形式、内容与表现手法的统一。盆景各种对立因素的统一,要表现得恰到好处。下边举例作肤浅解读:
一、巧与拙
老子提出“大巧若拙”。是巧与拙的融合,是中国人独特的哲学智慧。老子所说的巧,却不是一般的巧,一般的巧是凭借人工可以达到的,而大巧是最高的巧,是对一般巧的超越,它是绝对的巧,完美的巧。大巧就是不巧,所以老子以“拙”来表达。中国盆景的盘根错节、老干虬枝,以及白骨嶙岣酷似天然舍利,造就了艺术的“老境”和“天成”,就是老子称的“拙”。老子认为,最高的巧,就是不巧,不巧之巧,称“天巧”,自然而然,看不出人为和匠气。浓重雕琢之巧,其实是真正的拙,只是小巧,是伪饰的巧。庄子也说:“覆载天地,雕刻众形而不为巧”。
中国高层次的盆景,无疑是经过艺术加工而成的,但艺术家是顺应自然而施艺,不留斧凿痕迹,宛若天成,看不出低俗欲望的呈露,这就是“拙”,拙就是大巧,大巧若拙。拙就是自然,自然就是朴素,中国盆景就是要求做到不造作,朴素而不追求浮华的大巧美。
二、刚与柔
盆景用的树种不同,叶的性状有别,或刚或柔,因此对枝干的处理也不同。叶刚硬者,干枝要柔顺弯曲;叶柔美者,干枝要刚劲扭转。如此,内外刚柔相济,给人以美的感受。那么,为什么盆景刚柔相济就美呢?这是因为盆景艺术达到了刚与柔的和谐境界。
探究盆景刚柔的美学思想必须溯求它的本源。《周易》用大量篇幅阐述刚柔的和谐美,这里举一例说明。书中《成卦?彖传》说:“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男下女,是以亨……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这段话的意思是:“咸,意思是交感,譬如阴柔阳刚二气上下交感互应、两相亲和。交感之时稳重自制又能欢快欣悦,就像男子以礼下求女子,所以亨通……观察交感现象,天地万物的性情就可以明白了!”
《周易》中刚柔美学的理念,长期以来在中国盆景得到充分体现,那种阳刚阴柔对立统一的刚柔相济,呈现出刚柔亲和美。中国盆景的亲和美可说是阴阳交感时“情”的融合,它已超越了盆景物象,是意境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隐与露
露在盆景中指可见之象,比如叶的充分展现,根盘及枝干变化美的部位显露等。盆景干枝有露的表现,也有隐的表现。
刘勰《文心雕龙?隐秀》中说艺术之妙在“隐”。隐不在于深藏不露,而在于最大限度展示艺术世界内在的魅力,使艺术的有限世界蕴涵着无限的意味。中国山水、水早、树木等各类盆景都注重隐的处理。比如树木盆景中、上部借助前后托枝(片)对干枝某些部位及盆景内部的某些方位作必要的遮掩,既要让人看出布局留枝的合理性,剪裁得当,又不能看得十分清楚;既显露干枝变化的最美处,又不能看清其余的全部。枝干的隐与露,若隐若现,若有若无,形成有动感的朦胧美。中国盆景创造的朦胧物象,之所以美,从审美角度看,是距离产生美。那种朦胧状态,使人产生幻觉,营造出一种距离感,现出超凡绝俗的诗情画意,妙不可言,这就是中国盆景的含蓄蕴藉,象外之趣,景外之景,引人退想,令人销魂。
四、虚与实
虚实是中国美学一对重要概念,虚实结合,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融会贯通。中国各类盆景都十分重视虚实结合,名家作品对虚实作了精心恰当的处理,布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