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罗定州建立对当地农业的影响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罗定州建立对当地农业的影响
罗定市博物馆 广东 罗定 527200
【摘 要】罗定州建于明,是罗定盆地历史上最高规格的建置。明朝是罗定由乱转治的重要历史时期,是罗定农业、水利开发的一个高潮时期,农业人口、农田面积、水利设施的发展、农作物的种类都超越了前朝。
【关键词】罗定州 农业人口 农田面积 水利设施
明朝是罗定从动乱走向稳定繁荣的重要历史时期。罗定农业在明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发与发展,农业人口、农田面积、配套水利设施等达到当时华南地区的最高水平。
罗定曾生活着广东最早的人类,同时是我国最早栽培水稻的地区之一。2014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首,广东郁南磨刀山遗址与南江旧石器地点群的发现确切证明早在30-80万年前,罗定就有广东地区最早的人类生存。在罗定市罗镜镇红石山遗址发现旧石器时代的石锤。在苹塘镇下山洞遗址出土了一段智人桡骨和大量的古动物牙齿化石。现代稻作科学主要奠基人丁颖教授认为:“中国之稻种来源,与古之南海即今之华南有关”。 李润权先生在《试论我国稻作的起源》中明确提出“在我国范围内追溯稻作栽培的起源中心应该在江西、广东和广西三省的旧石器晚期遗址多作努力,其中西江流域是最值得重视的”。位于西江之南的罗定,地理、水土和气候都适合水稻的栽培推广,极有可能是我国最早栽培水稻的地区之一。
《史记》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耕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嬴蛤,不待贾而足。”公元前203年,赵佗在番禺立国,推广中原耕作技术。至唐朝,岭南道在今广东境内有24州93县。粤东仅潮、循二州,而粤西及南路则有15州,粤西在当时广东人口较多,农业发达。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5年),泷州领四县,共3627户。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年),泷州陈行范称帝,杨思勖征集江南10万精兵围剿,生擒陈行范,并斩杀反叛者达6万人,缴获口马金玉巨万。据《太平寰宇记》载:开元时泷州仅剩714户。此后粤西地区一片荒芜,人口锐减,开始落后于粤东地区。
明万历四年(1576年),瑶乱,明军队平定罗旁地区。1577年罗定州建立,这是罗定历史上的最高规格的建置。罗定州作为广东最后推行“一条鞭法”的一个州,吸收了大量的外来流民。一些曾混入瑶民中的流民亦同时“转化”为汉民。据《罗定县志》载:“唐,泷州旧领县四户三千六百二十七,口九千四百三十九……开元户七百一十四。”①“明,泷水,洪武年初属德庆,万历五年大征罗旁,改县为罗定州,户七千二百八十七,口二万三千四百二十五。”由于官兵大量招募“俍人”参加军屯,罗定劳动力充足,罗定人口开始超2万人,在人口规模上超过初唐,赋税也大大超过唐朝。根据《罗定县志》记载:“唐开阳郡贡石斛叁斤,银贰十两。”②而到了明朝,德庆州正德七年缴白蜡折银80两,岁办折银120两,生漆折银53两,加上其他赋税,每年实派银492两多。当时罗定隶属德庆,赋税摊派很明显也远远超过唐朝。明罗定州的建立,使得罗定农业人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
明嘉靖年间,罗定境内的农田面积超越前朝。据《明代华南农业地理研究》记载,1391年,泷水县田地数为3405.04顷,人均11亩。洪武年间泷水县设立百户所,军队分40%守城,60%屯种,泷水县的荒田拨给军队屯种。船步军屯、罗镜三屯、太平新屯埔等都是曾经屯田的地方。屯田制一般以五十亩为一屯,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定为每屯收税十二石,这样,既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又保证了军队的供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刺激生产③。明嘉靖戴璟《广东通志》卷三十五,瑶壮及《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一百三记载:明嘉靖前后肇庆府瑶山有540多处,其中四会县有五十七处;新兴县有五十五处;德庆州有八十四处;泷水县有一百一十八处;开建县有三十五处;封川县有瑶壮二处;高要有瑶山九处;加上当时属于肇庆府的阳江、阳春、恩平等地,肇庆府的瑶民山寨占当时全省瑶山的60%,而泷水县约占全省的13%。
明弘治三年(1490年),翟观泷水知县,掀起了农田水利开发高潮。翟观吸收俍人“缘山立寨耕守”的做法,使瑶人不敢轻易下山骚扰。
他建立东西两个兵营,并先后建立五十九个寨,招募汉、俍人为寨兵,立寨耕守,开荒造田九万亩。罗阳地瘠民贫,环田皆崇山峻岭,自古“五日无雨则无麦,十日无雨则无禾。”翟观亲自勘划,开凿水圳四十八条,使水田面积增加近倍。据《罗定县志》援引,当时罗定“稻有黏有粳……一岁两熟”,同时种有黑糯米、麦、粟等。罗镜太平一带在秋稻收割后种麦,一年三收。农业技术的成熟,为安置更多的人口稳定了基础。这些人以黄、韦、覃、岑、周、侬的姓氏为多,至今仍有不少落居各地,有僮寨、覃寨、黄屋、韦屋、覃屋等。在素龙街道棠梨村仕珠陈公祠至今仍保留有清光绪七年和中华民国九年立的两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