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乞大》《朴通事》俗语的修辞特点研究.pdf

《老乞大》《朴通事》俗语的修辞特点研究.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老乞大》《朴通事》俗语的修辞特点 夏凤梅 《老乞大》和《朴通事》同为朝鲜时代最重要的汉语教科书,并称 “老朴”。二书在朝鲜流传了几个世纪,《老乞大》最早编写于我国的元 代。而《朴通事》稍晚~些,大致在元末明初。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习 汉语的实际需要,明清时期在朝鲜曾多次修改重刊。编写的主要目的都是 用作实用会话的教材。因而,从内容上看,涉及中国的生活、文化、社 会、风俗、习惯,乃至交易等广泛的社会生活范畴。但是,二书在汉语运 用的程度上还是有所区别的,如果说《老乞大》是初级教材,那么,《朴 通事》则是中高级教材。 《老乞大》分为上下两卷,共108节,相当于108篇课文。记述了几 个高丽商人到中国大都(北京)等地从事交易活动的全过程。其情节连 贯。内容广泛,涉及旅行、交易、契约、宴饮等各个方面。而《朴通事》 的内容更为广泛,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全书没有连贯一致的情节, 而是由106则场景故事连缀成篇,且在每一段故事结束时几乎都用寓意深 刻的“常言”或“古语”作结,可见其俗语数量之多。二书中的俗语在 表现形式上多种多样,在语言表达上,言简意赅,修辞特色十分鲜明,具 有丰富的语言审美价值。下面试从语体风格和辞格的运用两方面加以讨 论。 俗语的广泛运用 《老》、《朴》二书的语体是纯粹的口语会话体。会话体是当今第二语 第七编名家修辞实践/527 言教材普遍采用的一种形式,而《老》、《朴》早在15世纪就采用了。这 是与编写教材的目的和教学对象密切相关的。从两书的内容和书中虚拟的 人物来看,学习的对象不是上层的知识分子和贵族官员,而主要是从事跨 国经商的下层商人。这就决定了他们学习汉语的目的不是培养较深厚的汉 文化修养,也不需要训练高水平的文雅的汉语书面写作能力,而是为了获 得实用的日常的汉语交际能力。因此,教材采用会话体,且全部使用口语 词汇,并自然地采用口语的表达方式,这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的文言语体 教学。而口语表达的形式之一就是大量使用“俗语”。 关于俗语的解说学术界各不相同,我们以温端政的定义为准:俗语是 人民群众所创造的、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结构相对定型的通俗而简练的 语句。俗语作为一种语言文化现象,源远流长。早在先秦典籍中,就可见 到它的踪迹。只是那时还没有“俗语”的名称,而是叫做“谚”或 “语”。“俗语”一词,最早见于西汉文献。刘向《说苑·贵德》:“故俗 语云:‘画地作牢,议不可人;刻木为吏,期不可对。”’经过中古的发 展,到了元明清时期,在口语程度较高的戏曲杂剧以及白话小说里,俗语 已被广泛使用。《老》、《朴》二书的俗语就随处可见。《老乞大》一书中 的俗语有25条。《朴通事》一书中的俗语更为丰富,全书共有俗语78 条。从形式上看,主要分为两种: (一)用“常言道”、“古人道”、“古人有言”、“却不说”、“正是” 等引出 侈{J如: ①常言道:老实常在,脱空常败。 ②古人道:无功食禄,寝食难安。 ③却不说,好看千里客,万里要传名。 (多正是宜假不宜真。 (二)直接说出 例如: ①三人同行小的苦。 ②惯曾出外偏怜客,自己贪杯惜醉人。 528/修辞学论文集 ③饥时得一口,强如饱时得一斗。 ④休道黄金贵,安乐最值钱。 ⑤千零不如一顿。 ⑥远行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俗语在二书中的运用,增强了会话表达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实用性强 的语言材料,对提高学生的认识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都能起到重要 作用。如果教材内容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所学无处用,所需学不到,当 然引不起学习兴趣。相反,习得的东西能学以致用,一定会激发学习的欲 望,即使再苦再难的事,也会下决心去完成。这样做就调动了学生的主观 能动性。例如:在做生意过程中,会涉及信誉问题,为了保险起见,往往 需写契约。因此课文里就有了“官凭印信,私凭要约”的俗语。在交易 时会出现讨价还价、评论商品好坏以及对所买的东西要看准,钱票货物要 当面点清等情况,因此就有了“索的是虚,还的是实”、“褒贬的是买的” 和“当面捡点见数,出门不管退换”等俗语。趣味由很多因

文档评论(0)

带头大哥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