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生物材料表面改性.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6章 生物材料表面改性

6.6微相分离结构的形成 所谓的微相分离结构,以嵌段共聚高分子材料为例,它由两种或多种不同性质的单体段聚合而成。当单体之间不相容时,它们倾向于发生相分离,但由于不同单体之间有化学键相连,不可能形成通常意义上的宏观相变,而只能形成纳米到微米尺度的相区,这种相分离通常称为微相分离,不同相区所形成的结构称为微相分离结构。 微相分离研究对象的共聚物的分子结构 从分子尺度来看,可以形成线型、星型、梳状、无规接枝和交联网状等高分子结构。 从分子聚集态尺度来看,可以无定型的玻璃态存在,也能形成微晶颗粒分散在玻璃态本体中。 根据组成的不同,可以形成层状、柱状、球状、立方体心( BCC) 、六方密堆积( HCP) 等结构。 甄建军等[48]人在聚氨酯弹性体固化过程中添加微相分离促进剂,型弹性体的初始热分解温度提高了12.6℃,微相分离的增加有利于弹性体耐热性能的提高;同时发现在高温下,添加了微相分离促进剂的型弹性体力学性能要高于没有添加微相分离促进剂的型弹性体,这说明微相分离的加入提高了弹性体的耐热性 6.7 材料表面生物化 生物化:用天然生物材料制成人工器官或用诸如蛋白、多肽、明胶、细胞生长因子等大分子物质固定于生物材料表面,充当临近细胞、基质、可溶性因子的受体,使表面形成一个能与生物活体相适应过渡层。 常用方法:吸附、键结合和复合涂层。 6.7.1 吸附 最简单的方法:在植入前把种植体浸于含该分子溶液中一定时间,让生长因子自然附着于种植体。有学者用此方法将碱性磷酸酶固定于作了等离子喷涂处理的钛种植体表面,然后植入兔子的股骨,结果发现显著地促进了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的形成。 缺点:吸附效果受种植体表面结构及个体差异影响较大,结果不易控制。因此,虽然在许多研究中,都有阳性结果发现,但目前仍然不能作为理想方法应用于临床。 6.7.2 键结合 缺点:相对吸附法而言较为复杂,被固定的分子不能直接释放于种植体-组织界面 优点:固定于种植体表面的分子表现出与可溶解蛋白相同甚至更高的活力 已被应用于固定肽链、酶类及粘连蛋白于钛合金种植材料表面。 如果金属表面缺乏固定所需基团,可通过等离子体处理或自聚体单分子层沉积等方法来处理金属表面,从而增强固定蛋白的能力。 6.8 材料表面化学活性基团或活性物质的结合 利用基体材料本身具有的基团或通过某些反应活性高的基团和原子,可以使材料表面产生功能基团,发挥其生物学作用。例如,在惰性生物材料表面引入活性药物如肝素、尿激酶、前列腺素等或类肝素化。 材料表面引入生物活性分子可以促进细胞的粘附和生长,因此将生物活性分子固定到材料表面是提高其细胞相容性的重要方法。 蛋白质在聚合物表面的固定主要有物理吸附和化学固定二种。 物理吸附:通过静电吸附作用可将含有多个负电荷的生物活性分子固定于材料中带正电荷的部位; 化学固定:将生物活性分子中的某些基团与基质表面的反应性基团通过化学键合使其牢固地固定于材料表面,可获得长期的组织相容性。 6.9 表面修饰 定义:在不改变材料本体性能的前提下,赋予其表面新的性能。 作为在人体生理环境中使用的医用材料,必须要求材料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 有效阻止蛋白质的非特异性吸附非常有利于提高材料的生物相容性。 对材料的表面修饰是提高材料生物相容性的重要手段。 应用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多肽对羟基磷灰石材料进行表面修饰处理 用氟化物处理钛表面TiO2 涂层 用喷砂联合草酸酸蚀处理钛种植体 习题 1. 聚合物刷是如何进行生物材料表面改性的? 2. “由表面接枝”法是如何进行聚合物接枝的,这种方法具有哪些优点? 3. 在ATRP反应中,如何解决自由基浓度与反应速率的矛盾的? 4.材料表面生物化。 5. 离子束技术可以进行哪些方面的表面改性,各有什么优点? 6. 目前电化学沉积技术在那些方面应用比较广泛? Thanks! 3.聚乙烯表面紫外光接枝MPC 红外漫反射光谱中969cm-1处的峰是磷酸胆碱基团振动吸收峰,证明聚乙烯表面有MPC接枝 SEM分析 接枝前聚乙烯的SEM照片(×1500,×3000) 接枝后聚乙烯的SEM照片(×1500,×5000) 聚乙烯的血液相容性实验 UHMWPE接枝前后的溶血率 血小板在UHMWPE表面黏附 接枝前 接枝后 仿生多孔结构的构建及性能分析 步骤: 一、制孔 粒径为150-200μm的NaCl与UHMWPE ,按照质量比35%、 50%、 65%,在球磨机上以300r/min混合30min; 不锈钢模具中,在UHMWPE块体上层铺设上述的混合粉末,冷压3~5MPa,190℃保温3h,冷却加压8~10Mpa; 去离子水超声清洗除去其中的NaCl颗粒。 二、多孔表面接枝 将制备的多孔材料表面涂覆光敏剂二苯甲酮 将表面吸附光敏剂的多孔材料置于0.5mol/L的MPC水溶液中

文档评论(0)

wyj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