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激惹综合征的中医综合治疗临床体会.docVIP

肠激惹综合征的中医综合治疗临床体会.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肠激惹综合征的中医综合治疗临床体会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肠激惹综合征的中医综合治疗临床体会 罗利民 (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肖王乡卫生院 464000) 【中图分类号】R25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5-0399-02 【摘要】 本文对过对肠易激综合症34例的临床观察,介绍了肠易激综合症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法。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症 中药治疗 肠易激综合症指的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粘液便等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经检查排除可以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本文通过对2008~2011年间的34例患者的中医学综合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5例均为我院门诊患者,符合肠易激综合症诊断标准和中医“腹泻”(肝脾不调型)标准,按来院就诊顺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4例中,男14例,女20例;年龄17~58岁;病程3月~20年。对照组31例中,男9例,女22例;年龄23~60岁;病程5月~23年。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以腹痛、腹胀、腹泻及便秘为主诉,伴有全身性神经官能症状; (2)一般情况良好,无消瘦及发热,系统体检仅发现腹部有压痛; (3)多次大便常规及培养(至少3次)均阴性,大便隐血试验阴性;(4) X线钡剂灌肠检查无阳性发现或结肠激惹征象; (5)纤维结肠镜示部分患者肠蠕动亢进,甚至痉挛,无明显黏膜异常,活检组织学检查基本正常。(6)血、尿常规检查正常,血沉正常。(7)排除胃肠道器质性疾病,无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结缔组织疾病,无痢疾及血吸虫等寄生虫病史,无全身神经肌肉疾病和重要脏器疾病史,无腹部手术史。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情绪不舒,泄泻发作与情绪有关,肠鸣攻痛,痛在下腹或左下腹,部位不定,腹痛即泻,泻后痛缓,矢气频作,伴胸脘痞满,嗳气,食少,舌苔薄白,脉细弦。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单纯采用中药治疗。陈皮6g、白术15g、白芍20g、防风15g、山药20g、党参15g、酸枣仁15g、夜交藤30g、甘草6g,腹痛、腹胀者加延胡索10g、枳壳12g。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 2.2 治疗组 上述中药治疗加用针灸,选穴:中脘,神阙,天枢,气海,大肠俞,上巨虚,内关,太冲。方法:直刺1~15寸,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min。 2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均给予清淡、易消化饮食,禁酒、油腻及辛辣刺激食物,停服其他药物。 3 疗效观察 3.1 症状评分 观察患者症状变化,并对主要症状(腹部不适、疼痛和排便异常等)进行分析。0级:无症状;1级:症状轻微或频度较低,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 2级:有较明显症状,部分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3级:症状明显,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 3.2 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完全消失;显效:症状改善2级或2级以上;有效:症状改善1级或1级以上。无效: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3.3 治疗结果 4 讨论 肠易激综合症中医称之为“腹泻”,属肠胃功能紊乱性疾病,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腹泻、便秘或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多伴有精神症状,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而又缺乏形态学和生化异常改变可资解释的症候群。其特征是肠道功能的易激性。此病临床上十分常见,虽然呈良性经过,但由于发病率高,且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故对该病的治疗已在世界范围内日益受到广泛重视。 IBS是消化道最常见的功能紊乱性疾病,为消化道、精神状态及肠腔因素三者相互作用所致的症候群。患者人数约占总人口的10% ~15%,目前西医尚无特殊的治疗方法。中医学认为,腹泻型肠胃易激综合征属于中医学中“腹痛”、“泄泻”等病证范畴。病因涉及精神因素、饮食不节、劳倦体虚、气候环境、遗传体质、药物性肠道菌群紊乱等诸多方面,但概括而言,在外多为情志刺激,在内多为脾胃虚弱。绝大部分文献认为,肝郁脾虚是其病理基础,但对于肝郁和脾虚的因果主次又有着不同的见解。有学者认为,肝病传脾,肝郁在先,脾虚在后,肝气恣意横逆是病之根本;亦有学者强调土虚则木乘,脾虚在先,脾虚之人易受情志刺激而产生症状。但笔者认为肝郁和脾虚都是其主要病机,二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治疗应分轻重缓急适当兼顾。 本研究所选穴位均根据中医理论对本病实质—肝郁脾虚的认识而设,取中脘、天枢、气海,此即著名针灸学家王乐庭的治脾胃虚弱的四门穴,以此作为主穴;胃、大肠的下合穴足三里、

文档评论(0)

xyz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