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MSCT、MR的影像表现及应用分析.docVIP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MSCT、MR的影像表现及应用分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MSCT、MR的影像表现及应用分析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MSCT、MR的影像表现及应用分析 周乐夫1 周洁2 叶四兴2 袁建军1 (1深圳市横岗人民医院放射科 广东深圳 518115) (2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影像科 广东深圳 518172) 【摘要】目的 分析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MSCT、MR表现 ,探讨MSCT及MR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经临床或关节镜证实的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肩关节MSCT、MR表现,观察和测量肩峰的形态、肩峰下间隙的宽度,观察肩袖情况及关节骨质改变。其中所有病例均行16排MSCT检查及1.5T MR检查。结果 ①肩峰形态:扁平状肩峰3例,弧形肩峰12例,钩状肩峰15例,CT诊断30例,MR诊断25例;②肩峰下间隙狭窄:CT诊断25例,MR诊断14例;③肩袖损伤:CT诊断12例,MR诊断30例;④肩峰下-三角肌下滑囊积液:CT诊断5例,MR诊断13例;⑤前上盂唇损伤:CT未发现,MR诊断5例;⑥冈上肌、三角肌萎缩各3例,CT、MR诊断均做出诊断;⑦关节骨质改变:肱骨大结节骨质增生,CT诊断16例,MR诊断5例;肩峰下骨赘:CT诊断8例,MR诊断4例;⑧冈上肌腱钙化:CT诊断5例,MR诊断2例。结论 MSCT能清晰地显示肩峰的形态,测量峰肱距、峰沟距评估肩峰下间隙狭窄程度,在骨质增生和钙化显示方面具有优势;MR能精确地显示和评估肩袖损伤的情况、肩峰下滑囊改变和肩关节其他软组织损伤。MSCT联合MR检查能有效地评估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病因学特征和病理变化,为临床正确诊断及确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 肩峰下间隙 多层螺旋CT 肩袖 磁共振成像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0-0067-02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ubacromial impingement syndrome,SIS)是指肩峰下间隙内结构(肩袖)与喙肩弓之间由于肩部解剖学异常或在其他原因反复摩擦、挤压、撞击而引起的慢性肩部疼痛综合征。常见于中老年人及从事过顶运动的运动员。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误诊为肩周炎或退行性骨关节病。本文回顾性分析了30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MSCT和MR表现,探讨MSCT和MR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搜集2010年4月~2013年3月经临床或肩关节镜手术证实的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共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35~62岁,平均年龄46.3岁;其中右侧18例,左侧12例。主要临床表现为肩部不适3例,肩部无力5例,慢性肩部疼痛2年以上22例,其中伴肩部活动障碍13例,所有患者肩部撞击试验阳性。本组病例中不包括严重肩关节退行性变和有肩部外伤、手术史患者。所有病例均接受MSCT及MR平扫检查,其中10例患者行肩关节镜检查。 1.2 检查方法 MSCT检查采用Philips Brilliance16螺旋CT扫描仪行轴位容积扫描,患者标准仰卧位,头先进,双臂置于身体两侧,肩关节置于位置的中心,范围包括整个肩关节。扫描参数为120KV,350mAs,层距2mm,层厚2mm;扫描结束后将原始数据进行低对比(B20f/smooth)薄层(层距层厚均为0.625mm)重组导入WorkSpace工作站系统,使用立体视觉成像VIP软件进行多平面重组(MPR)、骨三维容积再现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 MIP)等后处理,并进行双侧肩关节对照。 MR检查采用GE公司1.5T Signa Hde 磁共振扫描仪,使用肩关节专用线圈。患者取仰卧中立位或轻度外旋位。常规轴位快速自旋回波T1WI:TR 500ms,TE 18ms,层厚3mm,层距0.3mm,激励次数(NEX) 4,FOV 18cmtimes;18cm,矩阵256times;192;轴位、斜冠位(平行于冈上肌)及斜矢状位(垂直于冈上肌)快速自旋回波(FSE)T2WI压脂序列:TR 3500~4000ms,TE 80~90ms,层厚3mm,层距0.3mm,NEX 3,FOV 18cmtimes;18cm,矩阵256times;192;斜冠状位PDWI: TR 3200ms,TE 18ms,层厚3mm,层距0.3mm,NEX 3,FOV 18cmtimes;18cm,矩阵288times;192。所有图像传至ADW4.5工作站进行图像分析。 1.3 研究方法 患者的所有图像传送至工作站及PACS系统,由两位骨肌系统放射诊断副主任医师对CT及MRI资料进行测量分析并达成一致,内容如下:①肩峰的形态;②肩峰下间隙的宽度,测量峰肱

文档评论(0)

xyz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