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社会心理学-纪
社会心理学;第一节 概述;第一单元 研究对象和范围;(二)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
艾尔乌德的定义(1925):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强调群体行为,以及历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三)综合性定义(编者)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
(一)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它包括个体的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人际合作与竞争、群体的决策行为等。
勒温(社会心理学之父 1936) 提出过一个著名的社会行为公式:
B=f(P,E)
B-behavior, 行为 P=person,个体
f=function, 函数关系 E=environment,环境
公式的含义是: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个体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处情境状况很重要)。
(二)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1)在个体层面,主要研究内容是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等等。
(2)在人际层面,主要研究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等等。
(3)在群体层面,主要研究内容有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以及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等等。
(4)在社会层面,主要研究内容有风俗、时尚、阶层、阶级,以及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等等。
我们主要了解社会心理学有关个体层面的概念和研究,也部分涉及人际层面与群体层面的问题和研究。;一、哲学思辨阶段
哲学思辨阶段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
其特点是,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
围绕着“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认为人类行为及人性是由社会决定的;以及后来的德国哲学家康德和法国的启蒙主义学者卢梭认为人性本善。
但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16世纪意大利哲学家马基雅维里和17世纪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却认为人性本恶。这类思考和争论对后来的社会心理学具有一些启蒙作用。;二、经验描述阶段
这一阶段是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其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这一时期,一些重要的学术思潮对社会心理学起了直接的“催生”作用。
(1)达尔文的进化论(从进化的观点研究人类社会行为模式的变化)
(2)德国的民族心理学 (所关心的就是社会心理学)
(3)法国的群众心理学(是法国早期社会学的产物)
(4)英国的本能心理学(代表人物是麦孤独,指出先天的或遗传的倾向是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基本源泉和动力;提出人的十二种本能)
(5)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理论基础是潜意识、性本能以及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结构)
经验描述阶段是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 三、实证分析阶段
这一阶段始自20世纪20年代。其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社会心理学中使用实证方法的先驱是美国的特里普力特(1897) 和德国的莫德。
F. 奥尔波特提出了社会促进的概念,其著作《社会心理学》 (1924)开创了实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向,是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
20世纪30、40年代是社会心理学蓬勃发展的一个时期,此阶段的著名学者有:
1、瑟斯顿(1928)、李科特(1932)
2、谢里夫(1935)
3、莫里诺(1934)
4、勒温 (1890 社会心理学之父,最伟大的社会心理学家之一)
二次战后,社会心理学的特征:研究领域拓宽,涉及人类行为的方方面面;理论向多元化发展,提出很多新的“小理论”来解释与预测行为;开展了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第三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三)伦理原则
鉴于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容易出现一些伦理学问题,研究者应遵循一些主要的伦理原则。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往往要采用一些手段控制情境或被试者。因而要特别注意欺瞒、恫吓等不良身心刺激所产生的后果,尽力避免对被试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
1.在制定研究计划时,研究者应评估其道德可接受性。
2.研究前,研究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2J611-4图集—金属结构大门.pdf VIP
- 2025-2026学年小学美术鲁教版五四制五年级上册-鲁教版(五四制)教学设计合集.docx
- 2025CSP-J2-第二轮比赛-C++试题 .pdf VIP
- 完美健康观念课件.pptx VIP
- 幼儿园玩教具配备基本标准表.doc VIP
- 妊娠期母儿健康管理新策略题库及答案-2025年华医网继续教育.docx VIP
- 2025 学校公开招聘教师简章.pdf VIP
- 乳腺癌根治术后护理查房 (1).pptx VIP
- 初中英语教学实践:AI生成式案例在语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VIP
- 【算法】labuladong的算法小抄.pdf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