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健不在补贵在运——运脾法在儿科临床的实践意义.docVIP

脾健不在补贵在运——运脾法在儿科临床的实践意义.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脾健不在补贵在运——运脾法在儿科临床的实践意义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脾健不在补贵在运——运脾法在儿科临床的实践意义 杨英姿   (重庆市垫江中医院 重庆 408300)   【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7-0018-01    “脾主运化”、“脾健则运”是脾的正常生理功能之一。产生脾失健运的因素很多,其临床症候的表现虽然有不同,而脾失运化的病机转归则是一致的。   小儿时期的体质特点为“脾常不足”,所以易患脾胃疾病,在治疗上,偏补则壅碍气机,峻消则损脾伤正。因此,必须掌握病情的实质,时时以维护脾气为主,方不致僨事,运脾一法,就是在这一基础上提出的。   运脾法,并非独立的一种治法,而是属于中医治疗八法中的和法。具有补中寓消,消中有补,补不碍滞,消不伤正者谓之“运”。运者,有行、转、旋、动之义,皆动而不息之意,运与化,是脾的功能。运者运其精微,化者化其水俗。故欲健脾者,皆在运脾;欲使脾健,则不在补而贵在运。这是运脾法的基本概念。    “运脾”一名,见于张隐庵《本草崇原》云:“凡欲补脾,则用白术;凡欲运脾,则用苍术”。其补脾与运脾的区别,在于白术的性能是守而不走;苍术的性能是走而不守。故白术善补,苍术善行。   脾胃疾病,在儿科中占重要发病地位。由于脾运失健而产生的脾胃病变,临床上更为多见。因此面对“运脾”法的探索研究,无论从理论和临床方面,均有其现实意义。   脾失健运与生理病理的关系   脾的生理功能,是运水化谷,输布精微,分化水湿。其精华之气,经脾气之升发,散津于五脏,敷布于六腑。清者属阴,性精专,故化生血脉,而周行于经隧之中,是为营气;浊者属阳,性剽悍滑利,故不循经络而直达肌表,充实于皮肉之间,是为卫气。所以有“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之说。此即脾主运化的正常生理功能。   由于小儿脾气未充,运化力弱,而生长发育迅速,对水谷营养的需求量又高。加之喂养方法不当,饮食的的过量和不足,或突然改变饮食品种,盲目添加过高的营养物质,超越正常的脾胃耐受能力;或先天禀赋不足,环境气候的变迁等等,皆能影响和导致脾失运化,而发生种种的脾胃病变。   常见脾失健运的小儿病症很多,这与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病理有关,最突出者为“疳症”和“厌食症”(皆有慢性营养障碍的表现)   脾胃属于整体观念的一个部分,它与全身的器官和其它脏腑是互为关联,互为影响的。所谓“脾胃一病,五乱并作”,故善于调理脾胃者,可防微杜渐。在长期脾失运化的情况下,引起其它脏器的病变和一系列的代谢变化是常见的,例如疳症患儿中,可脾病及肝,肝开窍于目,赖精气之上注,若肝阴不足,则目失所养而产生“雀盲”、“干眼症”、“角膜软化”等眼疳症,脾病及肾,肾主骨,若肾精不足,骨失濡润,则影响骨骼的正常发育,出现“鸡胸”、“肋骨外翻”等畸形骨骼。齿为骨之余,骨萎则齿迟不出,此儿科医生所熟悉而常见者。   由此可见,脾的正常运化,是直接关系到整个机体的健康和生长发育。因此,小儿脾胃病必须重视脾的运化功能,而运脾法的运用,尤为治疗中的首选方法。   脾健不在补贵在运   我们在治疗小儿脾胃疾病时,本着“脾健不在补贵在运”的观点,使用以运脾法为主治疗和观察疳症和厌食症共288例,其中疳症203例,厌食症85例,有效率分别为93.5%和92%。可以初步说明,运脾法对恢复脾的运化功能具有现实意义。   具有运脾作用的方药很多,运脾不能舍弃醒胃,一味常喜用香砂枳术丸、资生健脾丸类药物,由于服用不便,灵活性欠强。后来改用散剂,尊古不泥古,方以苍术、山楂、六曲等,制成散剂和合剂,大便有食物残渣加鸡内金粉,便稀次数多脾虚者加山药粉,腹胀者加陈皮粉,伤及脾阳者加炮姜。服用方法:除大便稀溏外,均用蜂蜜少量调匀后,温开水冲服。剂量:1岁以内每次3克、1日3次,2—7岁每次6克、1日3次。   在运脾药中,我们首选苍术,该药性味微苦,芳香悦胃,功能醒脾助运,开郁宽中,疏化水湿,正合脾之习性。山楂消积开胃,六曲为经发酵加工的制成品,消运兼备,与苍术配伍,助运作用极强。   苍术,历来认为辛味刚燥,久用有劫阴之弊。然脾为柔脏,唯刚药可以宣阳泄浊。而脾运失健的患儿,均无伤津之明征。我们在临床上所观察的病理,疗程在1个月以上,并未发现有伤阴耗液的流弊。   在疳症中有并病合病着,均采取辩证论治和综合疗法,先标后本,对厌食症患儿中,由于过去片面强调高营养的补给,又曾长期使用任何开胃药均无作用。这些患儿,特别对甜食最不欢迎,而对咸菜,咸蛋、乳腐等颇??喜爱。我们遵循“胃以喜为补”的方法,即先从患儿喜爱的食物来诱导开胃,暂不考虑其营养的价值,待其食欲增进后,再按需要补给,从而使某些顽固性厌食的患儿增进食欲。   此外,疳症和厌食症,同时又脾失健运的症候。对如何做出临床的鉴别诊断问题,有人认为“厌食是疳症

文档评论(0)

xyz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