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OO
中国高教影学会视教育委员会2 9年年会
别离:一种人生存在的永恒方式
对电影《城南旧事》艺术魅力的再解读
山东师范大学李宗刚
吴贻弓拍摄的影片从数量上并不多,但一部《城南旧事》就足以证明吴贻弓是一位优秀的导演。《城
南旧事》从一诞生便备受关注,如中国电影金鸡奖第三届评选委员会“在评选最佳故事片奖的过程中,
评委们一致称赞《城南旧事》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它以精巧的艺术构思把我国20年代社会生
活的~个侧影表现得意境深邃、富有韵味”①;在1985年,中国电影出版社还专门出版了《城南旧事
——从小说到电影》,共44万字,这在同期的电影中是少见的;在2005年中国百年电影系列活动中,《城
南l目事》曾经出现了“三场放完了还不行,后来电影节组委会又来商量,说能不能破例再给他们放一场,
后来这个片子在那个电影节上放四场,看的人还是很多。到最后的时候,走廊上什么,台阶上都坐满了。”
②如此看来,电影《城南旧事》为什么能够穿越时空的限制,使不同时代的观众如此迷恋呢?我们认为,
这与其对别离这种人生存在的永恒方式的诗意呈现有着莫大的关联。
别离主题具有超越时空的恒久性和普遍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地别离的过程,别
离构成了人生存在的永恒方式。作为反映社会和人生的文学,对别离自然也就有着更多的表现,甚至由
此构成了中国文学的母题之一,彰显了古人对人的生存困厄无法超越的哲学反思。这样的一条脉络,可
以说从《诗经》一直绵延至今。
4从《诗经》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到屈原的“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显示了中
国早期文学中的对别离主题的关注和表现。如果说《诗经》中的别离还带有更多的情感意味的话,那么,
屈原对别离的认识,则带有思辨性的色彩。到了汉魏六朝时期,对别离的认识不仅体现在诗歌创作中,
而且还体现在深刻的理性认知中。如在《古诗十九首》中对别离的生动书写,就具有动人心魄的魅力: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
巢柯枝。相去日己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
努力加餐饭”@;至于江淹的《别赋》,则认为“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也因此显示了古人对别离
的深刻认知。
在唐诗中,别离主题同样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主题。这正如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说的那样:“唐
人好诗,多是征戎、乡旅、迁谪、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在宋词中,“对别离主题的表现却
似乎更为执着,也更为深刻。从开宗立派的词坛巨。至独树一帜的词苑名家,无不‘刻意伤春复伤别’,
在别离文学的园地里开拓和耕耘。……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宋代词人都与别离主题有着不解之缘!”@在
元杂剧中,别离主题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主题,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王实甫的《西厢记·长亭送别》。在
明清小说中,对别离主题的书写依然构成了文学最为基本的母题之一。典型的如《红楼梦》,其本身便
是“别离”的“寓言化”呈现。《红楼梦》在结尾中写道:“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
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
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便把别离的况昧升华到了哲学的高度。
及至清末民初,表现别离主题的诗词获得了更人的发展,社会的深刻转型使得人们的“离情别绪”
尤为突出。其中,电影《城南旧事》中的《送别》一词,就是清末民初具有代表性的知识分子李叔同创
作的。李叔同作为一个既亲炙中国文学熏染、义有过留洋体验的知识分子,其创作的歌词既有中国传统
文学的神韵,又有时代的精神,《送别》便典型地反映了这一点。《送别》在1920年代到1940年代里,
一直作为“学堂乐歌”被学生们所传唱。其中的“长亭”、“古道”、“芳草”、“晚风”、“夕阳”、“远山”
等众多的意象,一方面把中国传统诗词中的“别离”况味渲染得淋漓尽致,另一方面还标示出业已觉醒
的现代知识分子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如此一来,充盈在电影《城南旧事》中的不仅有“别离”的影像,
而沮还有直接的“言语诉说”和“音乐表白990这就使得电影《城南旧事》较好地承继并发扬了中国古
典猪词中的“别离”主题。
然而,对于这一点,却为很多评论者一笔带过,缺少深入的发掘。这一方面缘于人们忽视了吴贻弓
拍摄电影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