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荀子《劝学》“参”字之悟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荀子《劝学》“参”字之悟
摘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必修三(人教版,2007年3月第2版,2007年11月西安第一次印刷)第三单元所选荀子《劝学》一文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一句, “参”字注释为“参,验,检查。”同版本教材2010年11月西安第4次印刷时在此注释后增加了“一说,参,通lsquo;叁rsquo;,多次,表概数。”此注释值得商榷,历来对此字释义争论不休,笔者以为解释为“探究并领会”更为妥当 。
关键词:《荀子》;《劝学》;参省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必修三(人教版,2007年3月第2版)第三单元选编了我国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子的著作《荀子》的开篇之作,也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劝学》一文。这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议论性散文。对于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们来说,学习这篇文章不仅可以提高文言语感,学习借鉴古人议论艺术,体会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而且还可以用来指导高中阶段及以后的学习实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所以,这篇课文也是重点教学的课文之一。
一、不同版本所选编的《荀子?劝学篇》对“参”字的注解
2007年11月西安第一次印刷的教材中对“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是这样注释的:[参(Cān)省(Xing)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参,验,检查。省,省察。乎,相当于“于”。《教学参考书》中对这句话的译文是:“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2010年11月西安第四次印刷的教材中对“参”的注释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句话:(参,验,检查)一说,参,通“叁”,多次,表概数。为什么在四年之后增加了这“一说”?
于是,带着疑问,笔者找到了几种不同版本所选编的《荀子?劝学篇》,逐一查看了对“参”字的注解。发现或作“参验”,或作“多次”,或两种注解并存。为方便阅读,现将对该字的几种典型注释按出版时间顺序摘抄如下:
1.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月版杨宏选译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先秦诸子散文选译》注释为:参,检验。对“日参省”的解释是“时刻检查反省”(p45)。这种解释与2007年11月西安第??次印刷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相一致。
2.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2月版《古代汉语》(修订本)中册(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蒋绍愚、田瑞娟编著)《劝学》(节录)注释为:参,检验。省,反省,检查。这一解释和前一解释相同。
3.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6月版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册注释为:参,参验。一说,参,同“三”(p169~176)。这种解释与2010年11月西安第四次印刷的教材中的注释相近,差别在于,一说“参,通lsquo;叁rsquo;”,一说“同 lsquo;三rsquo;”,仔细分析仍有细微差别。
4.三秦出版社2004年6月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补充教材《古诗文背诵》(修订本)注释为:(参省):一再反省自己。原话出自《论语》,《论语?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种解释,是把“参”等同于“三”了,表示多数或多次。
同一个“参”,在句中的意思到底应该是动词“验”, 还是数词 “三”或者“叁”呢?若是数词,为什么不和《论语?学而》里一样,直接写作“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呢?
二、历来对《荀子》一书的注解
带着疑问,笔者查看了历来对《荀子》一书的注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的《荀子集解》中的《劝学篇》,在“君子博学而日参己”句下,杨倞、俞樾、王先谦为“参”字的释义展开了一番“争论”,现全文摘录如下:
杨倞曰:“参,三也。曾子曰:lsquo;日三省吾身。rsquo;”
俞樾曰:“lsquo;省乎rsquo;二字,后人所加也。《荀子》原文盖作lsquo;君子博学而日参己rsquo;。参者,验也。《史记?礼书》曰:lsquo;参是岂无坚革利兵哉?rsquo;,《索隐》曰: lsquo;参,验也rsquo;。《管子?君臣篇》曰:lsquo;若望参表rsquo;,尹注曰:lsquo;参表,谓立表所以参验曲直。rsquo;,是参有参验之义。君子博学而日参验于己,故知明而行无过也。 后人不得lsquo;参rsquo;字之义,妄据《论语》lsquo;三省吾身rsquo;之文,增lsquo;省乎rsquo;二字,陋矣。《大戴记?劝学篇》作lsquo;君子博学如日参己焉rsquo;,lsquo;如rsquo;、lsquo;而rsquo;古通用,无 lsquo;省乎rsquo;二字,可据以订正。”
先谦案:“《大戴记》一本作lsquo;君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