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药物性肝损害临床观察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药物性肝损害临床观察
杨艳(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第一人民医院内四科 117100)
【摘要】近年来药物性肝损害在临床上越来越多见,由药物引起的肝病占非病毒性肝病的20%到50%,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机制因药而异,有些药物具有直接毒性作用,由其引起的肝损害是可以预见的,有些药物是由于机体对药物的过敏反应或药物的特异质反应,这些药物仅发生在敏感的个体引起肝损害。药物性肝损害诊断有一定难度,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患者被误诊或漏诊。探讨我院近年来收治的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发病情况及治疗,总结丰富经验,取得满意效果,以避免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病率增多。
【关键词】 药物 肝损害 诊断 发病机制 治疗
【中图分类号】R5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5-0077-0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 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药物性肝损害患者69例,男28例,女41例,年龄18-72岁,平均年龄48岁,本组符合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断标准。
1.1.1原发病:69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中,肺结核患者17例,风湿性关节炎5例,类风湿性关节炎9例,甲亢者8例,胆管结石并胆囊炎3例,骨质增生症8例,血脂异常1例,乳腺增生1例,肺癌4例,乳腺癌2例,糖尿病1例,抑郁症3例,肝硬化腹水症1例,老年性尿道炎1例,习惯性便秘2例,真菌性肺炎2例,高血压病1例,肾病综合症1例。
1.1.2临床表现:(1)本组患者中表现为急性药物性性肝损害肝炎型19例,在黄疸出现前1-2天出现不同程度的乏力、纳差、上腹不适、恶严重者有肝衰竭表现,并发肝昏迷。生化检查SLT、AST明显升高血清胆红素升高。(2)表现为急性药物性肝损害脂肪肝型9例,在连续用药3-5天以上,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厌食、上腹痛、尿色深、黄疸、肾功能减退。生化检查ALT及AST明显升高血清胆红素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偶有血糖过低。(3)表现为急性药物性肝损害肝内胆淤型11例,包括单纯胆淤型,胆淤伴炎症型。
可有不同程度的发热、恶心、乏力、皮疹随后出现黄疸、皮肤瘙痒、大便色深浅、肝大并压痛、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生化检查:胆红素、ALT、AST、胆固醇及碱性磷酸酶中高度升高。
本组患者中表现为慢性药物性肝损害肝炎型9例,有胆汁淤积性肝病的表现的13例,有肝血管病变的1例(肝小静脉闭塞症),表现为非肝硬化性门脉高压者1例,出现腹水、肝脏肿大及黄疸,血清胆红素迅速升高、体重明显增加。
1.1.3 服药情况:本组患者中,使用抗结核药17例,服抗风湿药14例,服抗骨质增生药2例,抗甲状腺药8例,长期服用抗生素3例,使用抗肿瘤药6例,服降压药1例,长期服降血脂药1例,服精神类药物3例,长期服泻药1例,使用抗真菌药3例,服抗乳腺增生药1例。本组中服中药及偏方者11例。
1.1.4诊断方法:依据患者用药史、临床表现、既往史、肝功能检测,肝炎病毒血清血检查、自身抗体,血常规及彩超CT检查,病理及停药后的效应做出综合性诊断。
1.1.5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断标准:(1)用药后1-4周内出现药物性肝损害;(2)初发症状可有发热、皮疹、瘙痒等过敏症象;(3)末梢血嗜酸性粒细胞大于0.06;(4)有肝细胞损害或肝内淤胆的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5)药物淋巴细胞转化实验或巨噬细胞移动抑制试验阳性;(6)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均为阴性;(7)有药物性肝损害病史再次应用相同的药物可诱发。
1.1.6疾病分类: 根据病程特征药物性肝损害分为急性药物性肝损害(肝炎症在6个月内消退)和慢性药物性肝损害(肝炎症大于6个月或再次肝损害)。
1.2药物性肝损害治疗方法
(1)一旦确诊或怀疑药物性肝损害,应立即停药、注意休息,补充足量热量,足量蛋白质、多种维生素。
(2保肝药物应用:复方甘草酸苷60毫克每日一次静滴,促肝细胞生长素160毫克日一次静滴。
(3)对症治疗:黄染严重者予氟鲁斯口服,皮疹瘙痒者予左西替利嗪5毫克日一次口服,腹胀明显者予莫沙必利5毫克日三次口服,伴腹水者予利尿剂静注或口服,呕吐者予胃复安10毫克日两次静注。
(4)增强免疫:迈普新1.5毫克隔日一次皮下注射
(5)急性中毒者可洗胃、导泻、血液透析、血液灌流、腹腔透析、血浆置换、解毒剂应用:非特异性如谷胱甘肽、甾体类激素、UDCA 、S—腺苷蛋白质,硫代硫酸钠等。
2 结果
69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中经治疗62例痊愈,无药物性肝损害临床表现,检验结果正常,其中8例住院治疗半个月,41例住院治疗1-2个月,1例住院治疗1个月,出院口服药物一个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