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药物性肝病98例临床分析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药物性肝病98例临床分析
蒋德涛 赵景平 邵海燕(大连市第五人民医院 辽宁大连 116021)
【中图分类号】R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17-0117-02
近年来,随着药物种类不断增加,尤其是中草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药物性肝病(DILD)发病率有所上升。我们对2005年1月~2009年12月我科确诊的98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临床资料进行了系统性回顾分析,旨在帮助临床医生提高对药物性肝炎的认识,以便能及时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5年1月~2009年12月间我科确诊的药物性肝病患者98例。其中男40例,女58例,年龄18~80岁,平均年龄51岁。98例病例中,合并乙型肝炎8例,酒精性肝病5例;口服给药70例(71.4%),静脉给药28例(28.6%)。
1.2 诊断标准
(1)有明确的服药史;(2)用药后数周至数月内出现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异常;(3)部分患者初发时可能有发热、皮疹、瘙痒等;(4)入院后常规行肝炎病毒标记物及细胞体液免疫检查,排除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遗传性肝病等其他肝病;(5)停药经治疗后肝功能恢复或好转,偶再次给药后又发生肝功能损害。
1.3 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式,查阅住院病历、记录服药史、临床表现、血常规、肝功能、各种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查、治疗用药及转归。
2 结果
2.1 诱发药物性肝病的药物种类 诱发药物性肝病的药物依次有:(1) 抗生素类(包括抗结核药物)34例,占34.7%;(2) 解热镇痛药物19例,占19.4%;(3) 中草药15例,占15.3%;(4)其它类药物:降糖药5例,占5.1%;心血管类药物4例,占4.1%;抗精神病类药物2例,占2%。
2.2 临床表现 98例患者中临床表现轻微者较多,其中51例(52.0%)无任何肝病临床表现;5例(5.1%)仅有恶心、纳差等消化系症状;37例(37.8%)合并黄疸;3例(3.1%)单纯表现为发热、皮疹等过敏症状;2例(2%)表现为发热、恶心、右上腹胀疼。86例(87.7%)病例呈急性起病,用药至发病时间1~95d,平均(23.0plusmn;20.5)d。13例(12.5%)患者长期服用中药1~3年,呈慢性肝病表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反复升高。16例(15.4%)符合重型肝炎诊断标准,其中10例为急性重型肝炎,6例为亚急性重型肝炎。
2.3 体格检查 肝掌1例,黄疸37例,肝大6例,肝区叩击痛5例,移动性浊音1例,双下肢水肿2例次。
2.4 肝功能检查 98例均有肝功能异常,其中ALT升高lt;200 u/L 62例,200~400 u/L 23例,gt;400 u/L 13例;AST升高96例,lt;200 u/L 34例,200~400 u/L 39例,gt;400 u/L 23,gamma;-GT升高35例;ALP升高36例。
2.5 治疗 临床诊断明确后,尽快停用引起肝损伤的药物或可疑药物,促进有害药物的代谢、清除,可应用解毒剂;应用肝细胞保护剂,保护肝细胞功能。给予支持治疗,静脉点滴维生素C、门冬氨酸钾镁、甘草酸制剂、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熊去氧胆酸(UDCA)、多烯磷脂酰胆碱等,淤胆型加用糖皮质激素或S-腺苷蛋氨酸等药物。
2.6 转归 63例(64.3%)治愈,好转28例(28.5%),自动出院7例(7.1%),无死亡病例。肝功能恢复正常平均时间约1个月。
3 讨论
药物性肝病(drug-induced liver disease,DILD)是指人体使用各种药物后,由相应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害。由于各种新型药物和各种植物性药物不断的大量上市,目前应用于临床的药物已逾万种,其中大多数药物需经肝脏代谢,药物性肝病的发病率亦日趋增加。据文献报道,能引起黄疸的药物就有200余种,多方面产生肝损害的药物还要多。据统计,主要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有以下几类:抗生素类、解热镇痛剂类、抗结核药类、降糖药、中草药、神经系统疾病治疗药、消化系统疾病治疗药、麻醉药品、代谢性疾病治疗药、激素类药物及其他。据文献报道,能引起黄疸的药物就有200余种,多方面产生肝损害的药物还要多。中药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一般认为,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严重程度均低于西药,使许多人对中药的不良反应问题有所忽视,然而,近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