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建国粹的建构.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修建国粹的建构

建筑国学的建构——评张良皋的《匠学七说》 内容提要:张良皋教授是著名中国建筑历史学家,他积二十年科研成果写成的《匠学七说》堪称当代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学的第一部系统著作。从内容构成、学术价值、撰写特点以及著者个性几方面对该书进行评介;同时,也就个别问题阐述了本文作者的见解。 关键词:张良皋 《匠学七说》 中国古代建筑 席居 “匠,有学。” 持是论,且为之著书立说者,张良皋古今天下第一人也。 或曰,有知张先生之名,而不知张先生之事;不可。读其书当知其人。已故清华大学周卜颐先生1982年从北京南下武汉创办华中工学院建筑系,首批邀请到的教授是其昔日南京中央大学校友。其中有47届师弟同班三人:黄兰谷、童鹤龄、张良皋。张,稍长,生年1923,奉夫子圣训,“十而有五志于学”,学在荆楚;未卜命运多舛,身不由己,历经内战、反右、文革数重浩劫。之后,张先生长舒一口气,终于熬到了和平生活、自由学术的出头天日;不觉已届花甲(按中国民俗农历虚岁),真应了一句今人新解:“六十而立”。看官,迄今2004,二十又二年的潜心学问,以《匠学七说》集大成,全都是在从60岁至80岁的高老龄阶段完成!仅此一点,足令人不能不读“匠学”,不能不刮目相看“七说”。 (一) 予观之,《匠学七说》堪称建构我中华建筑国学的开山之作。其特点、其成就,笔者自惭功力不逮,仅能略识大概。 一、树立了建筑国学研究的新里程碑 先治史、后治学——为学常规,中外皆然。 对于中国的古代建筑历史的系统研究,始于1928年成立的“中国营造学社”,由梁、刘发其端, 二公传人踵其事。经几十年风雨,积几代人奋力,以我之见,今已大功告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近年陆续出版的潘谷西、郭黛姮等分卷主编多卷本《中国古代建筑史》和于倬云、陆元鼎等分集主编全集本《中国美术分类全集#8226;中国建筑艺术全集》,应当视为标志。在治史领域以内,把史学研究从史料(查寻、考证、耙梳、辑录)推向史论(批注、评价、比较、议论),捷足先登者,南有李允鉌(《华夏意匠》香港镜像出版社),北有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而在治学领域以内,综观p-媒体与e-媒体发布的研究成果,称得上填补空白、创发新见的,首推建工版“建筑意匠与历史中国书系”之《匠学七说》。古人既无出其上,今人亦无出其右。《匠学七说》并不排除史料考据,相反,题中每每左右逢源;《匠学七说》也不排除史论推理,相反,题中常常纵横捭阖。与上述各位学术大家不同,张良皋先生虽耳目于史,然心意在学,从而必有所破,必有所立。 中国古代社会实行“家天下”的宗法制度,又独尊儒学正统的史官文化。因此中国古代的知识系统犹如中国古人的宇宙观,讲究的是天人合和,浑然一体,没有产生西方式的学科分化。由于近现代欧美国家机器大工业与市场大商业,以及当代电子计算机等高新技术的领先,西学取得了主宰人类文化叙事的话语权。纵使我们中国人是回首中国自己建筑的历史,也必得采取西人的方法,使用西学的系统。于是多数人认为,中国古代建筑有科无学、有匠无学。张先生立论之难,可见一斑。 与上述各位学术大家一样,张良皋先生也曾有幸聆听梁、刘二公解学,得其亲传。张先生《匠学七说》既是中国古代建筑国学研究的天然延续,又是中国古代建筑国学研究的必然转折——伊在中国建筑学研究辉煌征程途中树立起一块新的里程碑。 二、建构了建筑国学的基本学术框架 国学、国学,中国之学(尤指中国古代之学)。近现代学界,于中国哲学、中国史学、中国文学、中国医学……中国美学,无不拥有大量研究队伍、大量研究成果,以完全独立的形态跻身于世界学术之林。建筑的情况怎样呢?我们有建筑物,我们有建筑术,我们有建筑史;我们有中国建筑学吗? 单以建筑而论,所谓西人的方法,学科研究须按西学门类:建筑策划、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城市规划;所谓西学的系统,成果表述应用西人概念:功能、空间、环境、造型、构造、结构、物理、设备……如此说来,与外人道者,中国建筑何学之有。不是别个,恰恰是张良皋先生《匠学七说》让世人看到,一旦返身中学为体,这一切就都有了。 建筑国学的主体论:班、垂、匠、工——西学今称建筑师。“班垂”之早,不让古埃及Imhotep;“班垂”之能,岂逊文艺复兴Michelangelo(第189~236页:六说)?其雄厚的社会基础是广大而普通的居者,他们因地制宜、随机应变,发明了坑院、楼居(第33~68页:二说)。 建筑国学的本体论:国、都、京、城——西学今称国土、城市;祖、社、朝、市——西学今称建筑组群;院、庭、堂、室——西学今称建筑空间;明堂辟雍、合院干栏——西学今称建筑型制;脊兽门钉、斗栱圭臬——西学今称建筑符号。在中国,无论相土尝水而选址,还是兴城迁都以营国,城市早已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合一的聚落实体(第136~188

文档评论(0)

baoyu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