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八章--龋病PPT
第八章 龋 病;健康牙齿;龋患牙齿;;一、概述
二、龋的发病机制及病因
三、龋的组织病理学改变
;;龋病;龋病好发部位之一:咬合面;咬合面窝沟龋的特点:潜行性破坏;龋病好发部位之二:颈部 颈部是牙结构上的薄弱部位,结构、力学....;龋病好发部位之三:邻面 食物嵌塞,自洁作用不佳;釉质发育不全;牙颈部楔状缺损;牙磨耗;发病情况;龋病的发病机制;1、化学细菌学说
1889年由Miller提出:寄生在牙面上的细菌作用于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和糖类,发酵产酸,酸使得牙齿硬组织脱钙。这一观点是否正确?
;2、蛋白溶解学说
1947年由Gottlieb提出:
它认为口内细菌产生蛋白溶解酶先使釉质中釉板等有机物含量丰富的部位溶解破坏,继而产酸菌进入产酸使无机物溶解,则发生了龋。但后期很多致龋实验不支持这一学说。
;3、蛋白溶解-螯合学说
1955年由Schatz提出:蛋白酶将有机物分解,同时产生螯合作用的有机酸,枸橼酸、乳酸等。与牙中的钙盐结合形成可溶性的螯合物,导致脱矿,使牙体组织破坏形成龋病。
;4、三联因素学说
60年代,三联因素学说---细菌、食物、宿主。
70年代,四联因素学说---细菌、食物、宿主、时间。
; (三联因素);; 细菌和菌斑——变形链球菌
(致龋菌黏附于牙面)
食物——蔗糖
(超强的致龋能力)
宿主——易感牙
(牙的位置、形态、结构都
与龋病有关)
时间(时间的力量)
;菌斑
是未矿化的细菌性沉积物,由唾液
糖蛋白形 成 的基质和细菌构成。
;菌斑
含有大量的细菌和少量脱落上皮细胞、白细胞、食物残渣等。
构成:
;形成:;分类;龋的组织病理学改变;釉质早期平滑面龋;釉质早期平滑面龋(磨片);釉质早期平滑面龋(磨片);;釉质早期龋
(三角形病损);釉质早期平滑面龋(显微放射摄影);釉质早期平滑面龋(偏光显微镜);釉质早期龋 (光镜磨片);釉质早期龋
(显微放射摄影);釉质早期龋;釉质早期龋牙齿表面扫描电镜;病损区晶体破坏; 病损呈三角形改变,尖向釉牙本质界,底向表面:
透明层:病损最前沿,晶体
开始脱矿,孔隙容积1%
暗层:脱矿加重,孔隙容积2%~4%,
有再矿化
病损体部:脱矿最重,孔隙
容积5%~25%
表层:因再矿化而相对完整,孔隙容积5%;窝沟龋;窝沟龋(光镜,磨片);窝沟龋(显微放射摄影);窝沟龋(进一步发展);窝沟龋(显微放射摄影)
;窝沟龋(进一步发展);釉质窝沟龋的病理改变:
病损呈三角形改变,底向釉牙本质界,尖向表面。
成因:与釉柱排列方向一致。
注意:咬合面窝洞,口小底大。;(二)牙本质龋 ;牙本质龋(磨片,低倍镜);牙本质龋(磨片,低倍镜);牙本质龋(磨片,低倍镜);牙本质龋(磨片,低倍光镜);牙本质龋(磨片,低倍光镜);牙本质龋(磨片,低倍光镜);牙本质龋;牙本质龋(光镜,磨片);牙本质龋 A:细菌侵入层;B:坏死崩解层;牙本质龋(光镜,切片):
细菌侵入层中的横向裂隙(箭头);牙本质龋切片
细菌侵入层中的液化坏死灶(箭头);牙本质龋切片
A:细菌侵入层;B:坏死崩解层;牙本质龋切片:细菌侵入牙本质小管;牙本质龋:液化坏死灶(星号);牙本质龋
(坏死灶使小管形成串珠样改变);牙本质龋切片
(小管内充满细菌);牙本质龋切片
(小管相互融合形成大的坏死灶);牙本质龋切片
(箭头所指横向裂隙);牙本质小管内细菌( 透射电镜);牙本质龋(小管内充满细菌,透射电镜);牙本质小管内细菌(透射电镜);牙本质小管内细菌(透射电镜);牙本质龋的病理改变;;牙本质龋病变模式图;牙本质龋病变层次及意义;(三) 牙骨质龋;;牙骨质龋切片;牙骨质龋切片;牙骨质龋
菌斑(P)的深面牙骨质龋形成,部分牙骨质脱落(箭头);牙骨质龋
(牙骨质龋进一步发展,形成根部牙本质龋);; ;不同时期牙本质龋;小 结:龋病发展的动态过程;6. 牙本质龋透明层、脱矿层出现;思考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