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迁与固守中的云南蒙古族人.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变迁与固守中的云南蒙古族人   蒙古族,一个马背上的民族,驰骋于北方辽阔的大草原上。但走进云南有5300多蒙古族人聚居的通海县兴蒙乡,看到的却是一个山清水秀的鱼米之乡。这里群山环抱,杞麓湖碧波涟漪,湖畔阡陌纵横,稻花飘香,青松翠竹掩映着村落;蒙古族人民捕鱼、耕作,俨然南方的世居民族。一个似乎只应该骑着骏马,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那样的生存环境连在一起的民族,数百年来,如何在远离本民族生存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异地他乡自成一个小社区,经历了由游牧到捕鱼,再到农耕的变迁……   “我几时说得上,我又不在马背上悬个酒囊。”      这是云南省通海县诗人苏大客专门为居住在凤凰山下的蒙古族写的长篇叙事诗《涅??的民族》的题记。   在诗前的说明里,他写到“这是一个马背驮来的民族,从游牧到征战,其后裔在西南一隅经历军垦、拓边、网渔、农耕等变迁,生存繁衍,洗涤煎熬、挣扎嬗变,时至今日,不仅仅是个奇迹那么简单――这是一个涅??的民族,我们没有理由不进行关注,因为关注它就是关注苦难本身。”      吾家籍蒙古 世远年久矣      落籍云南的这一支蒙古族有着久远而独特的历史沉淀。   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十万蒙古军自宁夏六盘山出发,经甘肃兵分三路进军云南大理。公元1254年,忽必烈班师回朝,留大将兀良合台镇守云南,继续征服其余未降部落。1255年,兀良合台先后攻取了滇东北不花合国、阿合因、滇东、滇北及通海、建水,元朝统一后,留下了众多蒙兵屯守,一部分官兵就居住在今天白阁村后的凤凰山上。公元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的征西大军进入云南,元朝政权彻底溃败,住在云南的蒙古军被击溃,四散各地,纷纷隐姓埋名,变服从俗,融入其他民族中,唯有镇守通海曲陀关的部分蒙古族官兵想尽办法逐步汇聚在杞麓湖西岸,使之成为一个蒙古族聚居区,繁衍生息到现在。   从最初时候以征服者的身份进入,到后来成为被统治者,这中间的角色转换,这中间的种种为了适应对于一个成了社区的少数民族来说,一定是个很精彩的故事。他们能够以蒙古族的身份存在下来,发展起来,似乎也从一个角度证明了云南人的厚道,宽容。   有时候,我会把定居在通海的这一支蒙古族想象成一个人,一个远离了家乡外出谋生的人,这750年的经历当然是很厚实的。      社会变迁中的民族文化      由于长期社会历史变迁的缘故,兴蒙蒙古族的民族文化现状呈现出种种颇具意味的特色。   蒙古族本来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但兴蒙蒙古族远离蒙古草原的母体文化已达700多年,语言和文字都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文字已完全使用汉字,语言则演变成一种独立的“云南蒙古族语言”。   白阁村隶属兴蒙乡,离通海县城很近,约十千米。车往玉溪方向开,路边有兴蒙乡的路标。进入白阁村的地界,沿途都能见到穿着蒙古族服装的女子。在这里,连路边的饭店也是双语的,左边写着汉字,右边写着蒙古文。越接近白阁村,这种显得有点突兀的蒙古风情越来越浓。      白阁村口立有一块纪念碑,碑文记载着白阁村蒙古族的来历,纪念碑后写着20个烫金大字:“南陲开边苦,滇域埋忠骨。驰骋七百载,北眷草原土。”白阁村距离草原千万里,而这里的蒙古族对自己故乡的思念,由此可见一斑。在纪念碑顶,塑有骏马一匹,昂首奔腾仰望北方。村里的老人说,骏马朝北,再次代表了他们对北方草原的思念。明代后,随着大量汉族移民到来,他们汲取了汉族的文化。直到现在,这些蒙古族仍讲一种发音奇特的语言,不容易听懂,有些像当地彝族的口音。和村里人搭话,他们讲的是地道的通海话。我问他们会不会蒙古语,他们说,白阁村的蒙古语叫“咔卓语”,是这里的蒙古族人民在和各民族的交流中产生的新语言,“咔卓语”是傈僳、哈尼、彝、汉、蒙五种语言的综合体。“咔卓语”,仅在兴蒙乡的五千多名蒙古族中通用。   在寺庙方面,相传这里的寺庙曾经不少,最有特色的是一所阿扎拉神庙,但经过百余年的天灾人祸,已基本被毁坏。转遍了村里所有的巷子,我们来到了“三圣宫”。“三圣宫”位于白阁村与下村之间的半山腰上,南望螺峰,北倚凤凰山左翼下,清同治年间修建,红瓦红墙。在云南,一个稍有历史文化的村庄,“三圣宫”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在白阁村,“三圣宫”供奉的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和其后代蒙哥、忽必烈的塑像。“三圣宫”里平日人迹罕至,由一扇大门锁着。推门而入,里面是一个院子套一栋二层楼的房子,木格子门窗上雕刻着蒙古先民的远古图腾。一楼是“元帅府”,里面摆着数十块碑刻。这些经历了岁月洗礼的碑刻,有的记载着这个民族从草原到高原的迁徙史,有的记载着首任元帅阿喇帖木耳和元帅旃檀的事迹。二楼是供奉“三圣”的地方,成吉思汗居中,蒙哥居左、忽必烈居右。   白阁村是一个古迹众多的地方,这里不光有着他们对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等人千秋万载的怀念,还是一个尊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