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典文学的人必读古代文学必看.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读古典文学的人必读古代文学必看

读古典文学的人(在南京大学浦口校区的讲演) 张伯伟  在全球化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也越来越频繁。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在许多方面泯灭或消释了由不同文化、不同空间、不同领域所带来的差别与隔阂,那么,今天,在这么一个特定的时空交错的点上,面对中文系的学生,我来谈一下“读古典文学的人”,这个人,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吗?  我先来讲三个故事:  二十年前,我还是一个硕士研究生的时候,一位理科某系的老师也常在食堂吃饭,我不知道他的名字,也记不得他是何系的老师,但还记得他的样子,显然是一个比较用功的人。那时的研究生不是很多,所以我们也会经常见面。一次,他问我是哪一系的,又问我所学的专业是什么,当他得知我是中文系古典文学专业研究生的时候,立刻以惋惜的神情和语气对我说:“你这么聪明的一个人,怎么读古典文学啊!”那么,在他的心目中,读古典文学的应该是什么样的人呢?  另一个故事发生在前年,中文系举办“五·二○”科学报告会,由董健先生、鲁国尧先生和我三人各自报告一个题目。两天后,在中文系办公室里,我遇到一位研究现当代文学的教授,他对我说:“我们的研究生听了你的报告被迷住了,说你不像是研究古典文学的人。”那么,在现在的研究生的心目中,研究古典文学的人又该像是什么样子的呢?  最后一个故事是在今年,今年是我的母校——南京大学的百年华诞,作为一个在这所学校读了十年书,又工作了十五年的人,我愿意把自己写得最好的一部书献给母校,以报答母校多年的栽培之恩,尽管是那么不相称。这就是今年五月由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一书。我把书送给一些同事、朋友,期望得到一些指教。事实上,现在大家都很忙,特别是不同专业的人,大概也就是翻翻前言后记,然后束之高阁。我在后记中有这样一句话:“以二十多年时间去写作一部书,原本是学人的‘寻常茶饭’。”一位其他专业的教授看了以后说:“我们专业里的人是从不会这样想的。”当然,也就更不会这样做了。  以上三个故事,从我个人而言,能够感受到说话者的爱护、喜欢和尊敬。但如果做一个逆推的话,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读古典文学的人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在第一个故事里,假设聪明人不该读古典文学的话,那么,读古典文学的人大概是笨拙的,迟钝的,乃至头童齿豁尚且未必能皓首穷经。在第二个故事里,可以作这样的推想:假设我讲的内容是有趣的,那么通常的研究对象大概是沉闷的;假设我表述的方式是生动、幽默的,那么通常的情况应该是木讷、枯燥的;假设我是衣冠楚楚的、整齐得体的,那么通常的印象大概是土土的、不修边幅的。我记得一位研究生曾经这样描述她大学时代教古典文学的男老师的形象——塑料凉鞋里露出的红袜子。而在第三个故事里,可以推想一般人会认为读古典文学比较辛苦,是高投入低产出。  以上的种种印象,虽然不免有些漫画和夸张,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勾勒出读古典文学的人的侧影。我们不妨就从这些一般人的印象出发,谈谈读古典文学的人有什么,或者说,应该有什么特点。不过,对这些印象我们需要作出解释。  学术研究当然需要聪明人来做,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郭沫若、钱锺书,哪一个不是绝顶聪明?然而对于读古典文学的人来说,聪明不是第一义的。1982年5月,南京大学举行八十周年校庆纪念活动,许多校友从国内外回到母校。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第一次见到了许多学术界的前辈,其中之一便是王季思(起)先生。记得季思先生给我们作报告,自述其学术道路并介绍其研究经验。他的报告大约一个多小时,但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以至于终生难忘的是这样一段:季思先生回忆起当年在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的前身)求学的情形,讲到他写了一篇自己觉得较为满意的论文,呈交胡小石先生批阅。几天以后,胡先生把他叫到家里,让他从这个书架、那个书架搬下一些书,接着指出其论文中的某些不足,最后对他说:“季思啊,聪明人要下笨工夫。”我当时就坐在季思先生的对面,看他含着热泪讲述这句话,心中受到了强烈的震撼。“聪明人要下笨工夫”如同禅宗大师的当头棒喝,让我心为之动。当时,我还是硕士一年级的学生。多少年后,当自己忝为人师,需要回答同学有关治学之道的问题时,我总是会提到这件事和这句话。如果说,我后来在学术研究上多少能有一些收获的话,那是与在求学之初,就懂得了“下笨工夫”的重要性分不开的。“聪明人要下笨工夫”,其实也是中国传统的治学要义之一。《朱子语类》卷二的《总论为学之方》,就曾再三强调这一意见:“凡人便是生知之资,也须下困学、勉行底工夫,方得。”“大抵为学虽有聪明之资,必须做迟钝工夫,始得。既是迟钝之资,却做聪明底样工夫,如何得!”我在南京大学所受到的教育,其基本点之一用先师程千帆先生对我的话说,就是要“厚其学殖,不为空洞之言”。要“筑起坚固的古典堡垒,由此走向现代学术”。如果说,一个民族的学术有其民族的大传统,一所学校的学风有其自身

文档评论(0)

ctuorn037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