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背鄂伦春,一枪一马走天涯.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马背鄂伦春,一枪一马走天涯   小时候,经常听老人哼唱鄂伦春族的歌谣:“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一呀一匹猎马一呀一杆枪/獐狍野鹿满山遍野……”   在美丽富饶和无任何污染的大兴安岭密林深处,世世代代居住着一个鲜为人知又风俗奇特的“马背上的民族”――鄂伦春。他是中国五小民族之一,   也是黑龙江独有的稀少民族,他们一代又代地靠着一杆枪,一匹马、一只猎犬,一年四季追逐着獐狍野兽,游猎在茫茫的林海之中,直到50年代,他们才多数走出白桦林,走下兴安岭,开始半耕半猎的定居生活。      住在大兴安岭山里的鄂伦春      从哈尔滨出发,乘坐火车直达加格达奇市,经过一夜的颠簸,但我没有一点疲劳的感觉。下车后,顾不上休息,便爬到山的顶峰,目睹大兴安岭森林的雄姿和美丽的日出。   “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是“住在山岭上的人们”。“鄂伦春”这一名称最早始见于清康熙22年,因为善骑马射猎又被称之为“狩猎民族”和“森林马背民族”,鄂伦春族有着自己的语言,无文字,其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语――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   鄂伦春民族,就生活在这山高谷深,溪流纵横,绵亘千里的兴安岭上,茂密的原始森林,生长着落叶松、桦树、柞树等耐寒树种和木耳,蘑菇、榛子、都柿等土产品和药材。林中栖息着虎、熊、鹿、狍子、野猪、豹、狐狸。野鸡等珍禽异兽:河里游弋着鲑鱼、鳇鱼等鱼类。鄂伦春人世世代代就顽强地生活在大山里这片十分富饶的土地上,辛勤地耕耘繁衍至今。仿佛从远古起,他们就一如既往地传承着原始习俗,任何来自于自然的、人为的因素都不能对他们产生些许的雕琢与改变,从他们生存的环境上,你能发现一些逝去的往事,感觉到被凝固的历史……   我们从塔河乘坐汽车直达十/\站和白银纳鄂伦春族乡。经过四个多小时的行程,前面出现了一个村落,陪同我们的地区摄影家协会徐主席告诉我们,这就是鄂伦春族乡。大家纷纷打开车窗向外观看,只见一排排整齐的民房坐落在山脚下,多数男女都穿着汉族服装,少数青年男女穿着五颜六色的鄂伦春服装,只有通过他们一个个虎背熊腰的彪悍体形和黑里透红的面部颜色,多少能看出一点“野人”的痕迹。在呼玛河的沙滩上,沿江一字排开的是各式各样的仙人柱(撮罗子),有原始时期用兽皮搭建的:也有近代用桦树皮搭建的;还有现代用各种彩色布搭建的……      坐客“撮罗子”      我们钻进原始森林,寻找正在山里狩猎的猎人,经过三个多小时的翻山越岭,终于找到了猎民点。映八眼帘的是猎民居住的“撮罗子”(又叫“仙人拄”),它是一种用二三十根五六米长的木杆和兽皮或桦树皮搭盖而成的简陋的圆锥形房屋。“仙人柱”的搭建是先用几根顶端带枝权、能相互咬合的木杆支成一个斜度为60度的圆锥形架子,然后将其他木杆均匀地搭在这几根主架之间,使之形成一个伞状的骨架,上面再覆盖上狍皮或桦树皮,这样,夏天可防雨,冬天能御寒。”仙人柱”的顶端留有空隙,以便里面生火时透风出烟,又可采光,南侧或东南还要留出一个进出的门。“仙人柱”的覆盖物根据季节的更迭而变换,冬天气候寒冷,多用狍皮覆盖,到了春天,天气渐暖,就换成桦树皮。由于“仙人柱”的结构简单,拆盖很容易,它是鄂伦春族游猎生活的主要居所。   一晃到了中午,到了吃饭的时间,猎人向我们微微一笑,拿起猎枪翻身上马,猎犬紧随其后消失在密林中,不大一会就听到一声枪响,猎民笑呵呵地驮着一只狍子跑了回来。只见他三下五除二就把皮剥掉了。掏出内脏,架起锅煮起了“手把肉”。过去常听人说”手把肉“很好吃,可我还是第一次。只见猎人把狍子肉切成几块,放在锅里翻几下就捞出来了,每人发一把腰刀又给每人一块带骨头的肉,让大家用刀削着吃,当我用刀削下一块肉,吓了一大跳,自言自语地说:“这肉里还带着血呢,怎么吃呀?2关乡长风趣地对我说:这才叫正宗的“手把肉”呢,肉煮熟五分就捞出来,吃时味道鲜嫩,营养还高,你尝一块吧。我小心地削了一块放到了嘴里,嚼了几下,感觉味道真的不错,香极了。我们几个人坐在“撮罗子”里,吃着香喷喷的“手把肉”,喝着猎人自己制作的米酒,边喝边聊天,感到真如神仙过的日子      精美的手工艺      听说鄂伦春族在漫长的原始狩猎生活中,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发明和制作了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实用工具和手工艺品。我们就请关乡长带领我们参观鄂伦春人独特的各种手工艺品。   关乡长领着我们走进了村子,只见家家户户都有桦树皮制做的精美的器皿。桦树皮碗、桦树皮水桶,桦树皮盆和桦树皮盒等许多种类。鄂伦春人为了适应古代原始狩猎生产及生活需要,创造了很多适应于森林中狩猎及运输的交通工具及运输方法。比如:桦树皮船,犴皮船,独木舟、滑雪板,雪橇、拖架等。最典型的是桦树皮船,桦树皮船宽约1米,长约5米,窄而长。桦树皮船用松木板做成两头翘起的骨架,用大张没有孔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