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美景之间翰墨香
米万锁
山西财经大学文化传播系主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训诂学、中国古代文化史、书法艺术。
随着山西旅游事业的日益发展,人们开始关注山西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于是一些专门的研究文章在网上时有论及,相关论著也先后问世,在旅游景点也经常举办一些书法摄影展览。这对于有效开发山西旅游资源、充分展示山西古老的传统艺术,应该说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还没有看到对山西旅游景点的书法艺术作较为全面论述的文章,有感于此,本人不揣鄙陋,收集一些相关资料作一概述,以期引起大家的关注。
裴祠石刻:
仅存的玄宗御笔
裴族是山西南部的传奇大族,人才辈出,享有盛名。裴秀创“制图六体”,裴松之注《三国志》;裴度平藩镇,恢复唐中央集权。裴祠石刻在山西闻喜县城东北25公里礼元车站北隅。礼元镇古名木兰镇,相传为古代巾帼英雄花木兰抗击侵略者的铁栅关。裴氏祠即建于此,现存古碑数十通,在史料与书法艺术上多属有价值的石刻。《裴光庭碑》,碑身为方形,额已失,是唐玄宗李隆基为纪念名相裴光庭的功绩,亲为书写勒石的御制之碑。据记载,碑首为唐著名的奸臣李林甫题额,可惜已毁坏无存。碑版正面也为其撰文,玄宗草体勒书,共64字,尚清晰可辨。碑阴为光庭碑,文为张九龄撰,字为玄宗御笔行楷,原文一千八百余字,现仅存六百余字。
北周天和三年的《裴鸿碑》,至今已有1420余年历史。碑系螭首方座,篆额、碑文上半部由于风化剥蚀严重,字迹已不清,下半部曾多年埋于土中,字迹尚清,是馆中现存最早的裴氏珍贵碑刻。此碑书法稳健,刚劲有力,汉隶与魏碑合一,为全国书法名碑。
最具影响的是被称为“三绝碑”的《平淮西碑》,由唐代文学家韩愈撰文、清咸丰年间军机大臣祁隽藻重书,记述裴度平淮西叛乱的事迹,以文字、书法、镌刻三者俱佳,被人们广为赞誉。全碑中肯地歌颂了唐代贤相裴度力挽狂澜,削平淮西藩镇吴元济叛乱的卓著业绩。文由唐代古文大家韩愈撰写,字由清代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著名书法家祁隽藻所书,字大如拳、气势磅礴、石质精细、刻工绝佳,故而百余年来一直为世人所仰慕,为碑刻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大同刻石:
险些被遗忘的魏碑名作
清代的书法家由于对汉魏传统书法艺术的重视,对魏碑大加青睐,然而众多的魏碑研习者却只知洛阳,而不知大同。康有为在其所著的《广艺舟双楫》一书中,更是将洛阳的龙门石窟发愿文铭刻书迹和被称作“北邙体”的元魏墓志铭书刻视为魏碑书体的正宗。其实,大同魏碑、平城魏碑要远远早于洛阳魏碑;从书法艺术价值上看,平城魏碑与洛阳魏碑相比也毫不逊色。《嘎仙洞祝文刻石》平城魏碑如《韩弩真妻王亿变墓碑》、《皇帝南巡之颂》、《申洪之墓志》、《钦文姬臣墓志》、《司马金龙墓表》等等,也都早于洛阳魏碑。这些平城早期铭刻具有质朴高古、雄浑博大的盛世气象,这在洛阳“北邙体”铭刻中已经难以觅得。平城铭刻书体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形态正与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所说的“体裁雄伟,笔气深厚,恢恢乎有太平之象”的评语相合。
可惜康有为没有见到过北魏早期平城时期的这些铭石,不然这部书中一定会有“平城体”的重要位置。
《太湖诗碑》:
江南才子的塞北留存
文征明,明代著名书画家,与当时的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合称为吴中四才子。他的书法以行书和小楷为最佳。现存大同市博物馆碑廊的《太湖诗碑》是他晚年的力作。
《太湖诗碑》,都是文征明晚年归隐故乡山林时的作品,表达了他以范蠡自比,愿意“终岁不闻车马音”的心境。其书法为他晚年的得意之作,既有他早年行书师承王右军、得力赵松雪的根底,又参以宋代书法家黄山谷长戈大戟、欹侧取势、纵伸横逸、气势磅礴的笔势,看上去黄气十足,苍劲有力,大气磅礴,但又不失其灵秀俊美的风歆。
文征明一生并未来过大同,为什么他的诗会刻在这里?据碑阴左下角5行小字附记可知刻石的缘由。明嘉靖年间,山东临朐某氏,到江南督办粮储,得到文征明《太湖》和《涵村道中》诗轴,与同僚和缙绅展观,都认为是文征明书法中的上乘之作,“可刻之传诸远世”。后来此人被派到大同“理饷”,并带来诗轴择石刊刻。难怪文征明的作品会在此了,只是由于附记字迹漫灭不可辨读,这位临朐人氏的名字我们今天已经无法知晓了。
晋祠:
纵贯一千四百多年的书法宝库
晋祠碑刻是晋祠文物名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北齐到现在,纵贯一千四百多年,已形成了晋祠碑刻序列,不乏丰碑巨碣。其类别有碑碣、经幢、法帖、墓志以及楹联、匾额、题记等。石刻之外,还有砖刻、木刻。其内容有以唐叔虞、圣母邑姜以及晋祠山水风光为中心的诗文之作;有皇帝的铭序、祝文和祭祀、祈雨、修庙、筑路、水利之作;其余禁浮税、定祭田、清理街道和粟米牙行等内容均有碑碣可见。据清代末年晋祠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