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山西古建筑考察报告精选.doc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山西古建筑考察报告精选

摘要:中国早期古建筑主要集中在山西省,该省大量的遗构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古建筑的发展历程,笔者从芮城到大同,经月余考察了山西三十余古建筑(群),在此基础上写就此报告。以学界前辈的研究成果为思路,以所考察过的建筑为实例,阐述中国从唐代到元代的古建筑发展历程,侧重分析历代建筑史略、建筑技术、时代特征,并以所考察过的建筑作例证加以分析。 ? ? 引言 中国古建筑在漫长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以木构架房屋为主,采用在平面上拓展的院落式布局的独特建筑体系,区别于世界上的其他建筑体系,其间经历了萌芽(新石器时代)、初步成型(夏商周)、基本定型(秦汉魏晋南北朝)、成熟兴盛(隋唐五代宋辽金)、持续发展后逐渐衰落(元明清)的过程。[①]其中唐代到元代中国古建筑技术上出现了许多突破性的发展,为建筑技术史上一个较为重要的时期。 ? 1.?????? 唐 1.1发展史略 隋(581-618)立国之初和秦朝一样用民力过急,导致迅速覆亡,其建筑形态在短短四十余年内不可能产生大变化,故可归入唐论。 唐(618-907)是继汉以后中国建筑发展的又一个高峰。国家的统一,经济的发展,促使南北文化交融,北方吸收南方较先进的建筑技术,为历史上第一次南方建筑技术北传。[②] 初唐时的含元殿仍用部分承重墙,次年的麟德殿只两山用墙,表现出发展的趋势,到武则天建明堂已经是全木结构。自高宗,武后(650-705)之后,唐木构基本定型,厅堂殿堂两种构架形成,斗拱与柱头枋结合形成铺作层,以材为祖的设计方法也已经基本定型。以后的盛唐、中唐、晚唐主要是踵事增华,更加完善、精密。[③] 国内留存至今的唐木构只有四座,全部在山西,其中平顺天台庵和芮城五龙庙均有不同程度改建,只有五台佛光寺和南禅寺较好地保持了唐貌,故研究价值较大。而四座唐构中又只有南禅寺为中唐建筑,其余均为晚唐。初唐和盛唐建筑无存,只能靠其他间接材料作研究。 1.2建筑技术 唐代建筑技术的最突出成就是铺作层的形成和基于此的殿堂式构架的成型。 斗拱在前代很大程度上只是挑檐构件,到了唐代终于发展成为成熟的纵架横架的有机结合点,成为梁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横架中的梁与斗拱发生关系,梁头甚至成为斗拱的华栱或者耍头,而顺身拱同时与柱头枋、罗汉枋、阑额一齐组成纵架,横纵架通过斗拱十字相交咬合在一起。层层叠上的枋栱也组成了一个围合的木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铺作层,利于连接柱网,使之聚合,意义类似于现代的圈梁。 殿堂式建筑的三个水平层结构正是基于铺作层的形成,柱网、铺作层、屋架依次水平叠加形成整体的构架(图 1)。同时在此基础出现了各种平面分槽形式。 1.3实例分析 1.3.1佛光寺东大殿 唐大中11年,公元857年,山西五台,七开间单檐庑殿 ? ? ? 图 1 唐佛光寺构架分层示意图 佛光寺东大殿虽不是年代最古的建筑,但因其规模之大,保存之完好,非常直接地体现了晚唐中型殿堂的形制而被称为“亚洲佛光”。佛光寺毁于会昌灭发,但灭法后不久便原址重建。虽处五台之外,但却为当时名刹,远在千里之外的敦煌唐代壁画亦对其有所反映。但随着时势变迁,寺院渐渐冷落,于深山中几无人问津,与台内众多佛院香火旺盛形成鲜明对比。但正因其香火稀少无人问津,无力大规模修缮,才保得住唐代原构,五台诸寺,已都是明清遗物,相比之下价值不可同日而言。 ? 图 2 佛光寺东大殿构架示意图 ? ? ? 图 3佛光寺东大殿柱头、补间铺作 东大殿为殿堂式建筑,平面为宋称的金厢斗底槽,柱网整齐,柱子有明显的侧脚和生起,径高比1:8.8,柱头抹圆,只用阑额不用普柏枋,同南禅寺大殿。斗拱宏大,材30×20.5cm,稍大于一等材,出跳1.98m,出檐3.36m,[④]柱头七铺作双杪双下昂第一挑偷心,下昂头用批竹形式,为唐辽特征,昂尾压在草乳栿下,已经异于早期长昂若斜梁的形态。补间减铺不减跳,五铺作不用栌斗。此补间做法为唐、五代、辽初期的普遍做法。(图 3)整组铺作层高约柱高的一半,略同南禅寺的比例。内部分明草栿,明栿后尾出檐变成二跳华栱,支承下昂挑重,此法也略同南禅寺。草架八椽,四椽栿前后对二椽乳栿,平梁上只用叉手承脊榑,同南禅寺。铺作层和明栿组成的井干式木框十分明显,横纵交结在一起的木框牢牢地稳定住横纵两架,为上下柱网和屋架层的重要过度层。(图 2)举折1:4.77[⑤],小于南禅寺,但也是实例中第二缓之举折了。屋面用椽一层,阴阳铺叠,滴水用重唇瓪瓦,屋脊板瓦垒叠,为元之前的通用形式,异于明清筒脊。脊尾用鸱尾高3.07m,正脊中间火珠、走兽疑为后物。小木作方面,用板门、直棱窗,棱条断面正方形,异于南禅寺的三角形。平闇内槽升高,异于宋法式所见,方格较密,为唐宋特点。 照片 1佛光寺东大殿 2.?????? 五代、辽 2.1发展史略 五代时期(906-960)中国再度分裂,战事频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tazhiq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