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河阳寻找历史深处的“稀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去河阳寻找历史深处的“稀罕”   我就像是一个虔诚的信徒,徘徊在它们四周――在它们之中该有多少生死离合的悲欢故事,该有多少人生无常的叹息,该有多少随着岁月一道飘零的时光,我无法猜度。我想,即使我踏遍河阳的每一个角落,我也无法猜想,其中的故事有着怎样的开始和结局,有着怎样的无可奈何的不可逆转的过程。   在一个青山绿水的地方,有古旧老宅,有宽敞庭院,有雕梁画栋,廊檐之下,坐着几个鹤发童颜的老人,神态安闲,无忧无虑,这还不是神仙吗?然而神仙们却不认为自己是神仙,他们怀疑破旧的“十八间”是否当真那么稀罕,值得人千里迢迢跑到这里来看。      说实在的,以前还真没有听说过河阳有个古民居群,直到走进了河阳,才真正体会到了它的与世无争和博大精深。   走进粉墙灰瓦的黑白世界,细细打量那些风格独特、年代久远的古老建筑,就如同在和一个深藏不露的经历了岁月风霜的老人默默对话。只可惜,我不能回到它们以前的那个年代,也无法读懂它们传递给我的信息,只能凭感觉,去体味那种独特的魅力。轻轻抚摩那些散发着历史气息的砖墙,难以想象,一千多年前,河阳这一方山水是如何迎接中原衣冠士族、官宦大户来此安家落户的。据介绍,公元932年,原吴越国掌书记朱清源兄弟俩为避五季之乱,携带家眷,寄籍这一方山水。为了使子孙后代不忘祖宗根本,便以河南信阳各取一字而名叫“河阳”。这个飘零的家族不但没有被当时恶劣的生存环境所吞没,依然诗礼传家,辛勤耕读,重农经商,人才辈出,富甲一方,给后人留下了这一片规模庞大的明清古民居建筑群,供世人观瞻、鉴赏。   朱书记把我们带到了令他们最为荣耀的“八士门街”,八士门街全长150多米,处在河阳整个村庄的中轴线上,因而本村人、外村人都有叫它为河阳街的。这是河阳村最长最整齐的街道,外貌虽然简朴,而内涵却不但丰富,而且深刻。八士门街临街的32间古店面很整齐,那是清一色的排门式,一家紧挨着一家,形成了一条长长的连排铺面。   街因“八士门”而得名,八士门的来历和河阳朱氏的功名有关:自宋绍圣元年(1094)到元至正三年(1343),河阳朱氏前后中了八位进士,创下了辉煌的科举业绩。八士门始建于元代至正年间(1341―1368),至正三年(1343),朱填得中河阳村的第八位进士,其父朱竹友为全村全族着想,建造了八士门,想以此来振奋宗族精神。令人遗憾的是,此举没有给河阳人在科举上带来什么好运气,从此,“八士门”永远是“八士门”,再也没变成“九士门”、“十士门”什么的。科举衰落的背后,其实是朱氏整个经济力量的削弱。时至今日,八士门显得有些简朴,与那些豪华气派的祠堂相比,与雕梁画栋的民居相比,与远近闻名的声势相比,甚至都显出一些寒酸相来了。   门是八士门,街是商业街。进了八士门,脚踏商业街,既有荣耀,又有生活。对于八士门,村里还有不成文的规定:各家娶媳妇进门,须经八士门进村;嫁女出门,须经八士门出村;亲人辞世,须经八士门上山。河阳村谚云:“不经八士门,不算河阳人。” 看来,河阳人虽然善于经商,但骨子里却是重文轻商的,这种“八士门”情节,已经根深蒂固地融入到河阳人的血脉中去了。   在八士门前,还有一对“石稀罕”,那是一对奇形石狮子,据说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所赠,以表河阳子弟的宋元科举盛事,谓之“稀罕”。此说虽然尚缺乏足够的证据以证明其历史的真伪,但由此演绎的曲折生动的故事,却着实让河阳人增添了不少风光。   行走在卵石铺地的街面上,感受着浓浓的乡土气息。看看那些经受了上千年风雨洗礼的古旧屋宇,或呈现出沧桑的纹理,或微微倾斜,或墙粉脱落,或字迹班驳,我的心似乎和它们一起沧桑起来。我就像是一个虔诚的信徒,徘徊在它们四周――在它们之中该有多少生死离合的悲欢故事,该有多少人生无常的叹息,该有多少随着岁月一道飘零的时光,我无法猜度。我想,即使我踏遍河阳的每一个角落,我也无法猜想,其中的故事有着怎样的开始和结局,有着怎样的无可奈何的不可逆转的过程。   诚然,那些古民居是破旧了,但那讲究的结构,那精美的雕刻,那独到的创意,仍让人咂舌赞誉。河阳民居主要有“十六间”、“十八间”、“二十八间”三种结构形式,另外还有“十间”、“十三间”等。以“十八间”为代表,即每幢18间。这是河阳大户人家的典型住宅,大多为清代中晚期建筑,少量为明末清初所建。其中,“廉让之间”正是河阳“十八间”中建筑最精致、设施最完备的封闭“十八间”,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它有独立的自用水井,整幢建筑分前厅、后堂、伙房、猪舍、茅厕等几部分。白色的外墙上保存有十分完整的古诗、古画,房内木梁、木柱上全是精致的木雕。窗户上的方格子木雕细如筛洞,手指不入。尤其是那门楣上的题刻,展示出精湛的传统文化。在这里,人会不由自主地迷恋古风、仰慕古人。但这些古老的民居,满足不了大都市人对物质的膨胀性需求,只是让人放松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