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史前白族先民稻作文明肇始的故园宾川坝
中国历史地理中名不见经传的宾川桑园河,千回百折流往金沙江,最后汇入浩瀚无垠的太平洋。在她流经距县城牛井镇约3公里的河东岸,静静地横亘着一个故垒萧萧,芦荻瑟瑟的台地――大墩子,这就是闻名中外考古界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宾川白羊村新石器时代遗址。
这个高约6米,区区3000平方米的台地,突兀地孤卧在一马平川的云南第12个大平坝(332平方公里)宾川坝子中间,宛若一块印记史前白族先民农耕文明史诗般的巨大活化石,如同脚下汤汤东逝的河水,向人们诉说着白族先民4000年农耕文明肇始的岁月沧桑。
公元1973年,省文物工作队对白羊村大墩子新石器遗址进行了科学考古发掘,其8个文化层厚达4.35米,共出土木结构房屋遗址11座,火塘14个,窖穴48个,早期竖穴瓮棺34座;还出土石斧、刀、凿、锛、镞、砺、镰、纺轮、网坠、锥、针、印模、杵等石陶器516件和20000块陶片。特别是在23个窖穴中还出土部分碳化稻,经碳14测定和树轮较正,系距今约4000年前,相当于我国远古时新石器末期和夏代初期的文化遗址。
从地理坐标上看,宾川地处东经100°,北纬25°,属中亚热带气候。在远古时曾经是一个日照时长,雨量充沛,水草丰茂的亚热带雨林地区。从人类学研究来说,宾川与170万年前著名的东方人类的发源地元谋盆地的直线距离只是一个门坎之隔,在距白羊村遗址约5公里的炼洞河畔,从近年出土的距今200万年前的剑齿象门牙化石(长2.4米)和100余件马、鹿等大量古生物化石综合分析来看,宾川早在约170万年前就是人类起源,即蝴蝶腊玛古猿进化,直立人元谋新亚种活动的地区之一。特别是白羊村遗址出土的碳化谷,更是进一步证实,史前居住在宾川的白族先民,早在约4000年前,就已经是定居的稻作群落,并率先迈入了农耕科学文明的门坎。而人类要把野生稻驯化复植改良为田间人工稻,势必需要很长的历史进程。无独有尔,上世纪白族世居地洱海区域的宾川籼稻桂潮2号和大理县粳稻滇榆1号分别获单产世界之冠和全国之冠。因此从现实和历史来看,都可以证实白族故园宾川的稻作条件、稻作历史的悠久、稻作科技的先进是源远流长和有根可寻的,所以可以同时得出白族故园之一的宾川不仅是东方人类起源最早的地方、而且还是水稻生产起源最早的地方之一。
读到此处,或许有人会问,宾川怎么是史前白族先民稻作文明的故园呢!是的,现在宾川60%的都已经是操汉语北方方言的“十八营,两所、两卫”的大汉族,但这些汉族老大哥并非宾川的土著,他们不少是奉明太祖朱元璋之命来实滇屯垦的军户后裔,其中还有不少是被汉化了的白族先民的后裔。譬如现今宾居镇辖区90%都是汉族,但又都信仰崇祀本主,请君关注,全世界只有白族才信本主,不言而喻,说明宾居坝历史上曾是白族先民的聚居区之一。考宾川地名,源于宾居,宾居地名又最早见于唐樊绰所著《蛮书》。白蛮语盐谓之宾,白族语宾居叫“笔更”,即盐臼或产盐巴的窝子。白语邓川叫?赕,意为产蚕豆的坝子;则宾川亦是产盐巴的坝子,历史上宾川曾是产盐碱的地方,而并非误释的宾者客也,因外来的四川人多而得名。这实在是如同《辞海》解说洱海形如人耳而名,属强奸少数民族地名。
最后,关于云南不少人《家谱》祖上来自“南京应天府大坝柳树湾”的记述,大理宾川亦如是。其实这大都是一种伪说,笔者曾于2000年赴南京专题访问,由南京市政府召开专家座谈会研讨,并在座谈会上作了重点发言。经南京大学考古所长贺云翱先生引领,访到了明兵部所在遗址,即当年征云南之兵出发地柳树湾的古碑。说明现今大理、宾川、鹤庆、洱源、祥云的居民中确有一些是当年屯垦实滇南下汉人的后裔,其中有少量被白族同化了;但在军户众多的宾川、祥云、鹤庆、洱源却又是汉族同化了白族。如宾川的大罗卫、大理卫,(明军建制每卫5600人),宾川、祥云、洱源的前所、后所、左所、中所、右所(明军建制每所1120人)。这其中社会原因固然很多,但不外乎一是怕官。(即被统治的自称民家的白族怕汉人统治者官家和强势的汉军)。二是沾光。即旧时民族歧视,少数民族被人瞧不起,被迫假说是汉人,并不惜伪编祖籍,以至讹传后世。大理清代学者师范在所著《滇系?沐英传书后》曾写道:“自傅、兰、沐三将军临之以武,胥元之遗黎而荡涤之,即迁富民以实滇,于是滇之土著皆日,‘我来自江南,我来自南京。’”“‘甘以他产为词。迄今(明亡,作者加)已百五十年矣,而滇中土著犹自慑其余威,引为口实”。由此可见外来强势之恶霸,当地土著之骇伏状。但是顽强的宾川白族土著不但在人数上现今仍有近5万人保留了族称、语言服饰和民居、生产生活方式等特征,白族文化在一些汉族地区仍有保留和影响。特别是党的民族政策的贯彻,使宾川白族地区的文化科技与汉族有了同步的发展。
水乃桑梓甜,月是故乡明。拂去岁月的尘埃,回溯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