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对西南民族冲突的和断.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宋朝对西南民族冲突的和断   摘要:宋朝对西南的成都府路、梓州路的民族冲突,主要采取和断的方法。一方面表现在对少数民族之间冲突的和断,另一方面表现在宋朝和与之冲突的少数民族的盟誓。宋朝用和断来处理这些地区的民族冲突。既有这些少数民族地处偏远。统治难以深入的原因;也有宋朝对唐代在这些地区民族政策的反恩和“守内虚外”的政策等方面的原因。和断,对于宋朝处理成都府路和梓州路的民族冲突来说,是比较成功的,同时也密切了宋朝与这些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宋朝;西南;民族冲突;和断   中国分类号:K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10)01-0185-06      宋朝时期的成都府路和梓州路,由于毗邻大理国和吐蕃诸部,位置十分重要,因此宋朝不断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治理。在治理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处置这一地区少数民族之间的冲突和宋朝与他们的冲突。对于少数民族之间的冲突,各个朝代的处置方式有不同,同一个朝代的不同时期,其处置方式也会有所差异。综合起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坐山观虎,让其两败俱伤,使其减少对中央王朝的威胁。二是支持其中一方,使其成为镇守此地的重要力量,朝廷也借机加强对这些地区的控制。三是“和断”,令冲突各方停止冲突,言归于好。宋朝在治理成都府路和梓州路少数民族的过程中,主要是采取第三种方法。这种“和断”的方法,对于维护社会稳定,起了重要的作用。      一、宋朝对成都府路、梓州路少数民族之间冲突的和断      宋朝对包括成都府路和梓州路在内的西南各民族间的冲突,处置的基本方针是“和断”,宋朝廷对此是十分明确的。为此,朝廷对地方官吏三令五申,“蛮夷相攻,许边吏和断,不得擅发兵甲,或致扰动?”龚荫教授也指出:“宋朝廷对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的相攻,仇杀纷争,得知后便派遣官吏前往劝谕、调解,务期纠纷‘和断’,以平息事端,安定边境。”乾德二年(964年)四月,“溪、叙、奖等州民相攻劫,遣殿直牛允赍诏谕之,乃定”。景德四年(1007年),“唐龙镇羌族来美与其叔磷不叶,召契丹破之,来依州。……其族人怀正又与磷互相仇劫,侧近帐族不宁,诏遣使召而盟之,依本俗法和断”。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夔卅I路言,五团蛮啸聚,谋劫高州,欲令暗利砦援之。上以蛮夷自相攻,不许发兵。”同年,又“高顺州贡奉蛮人人辞,帝谕日,各安民族,勿相侵扰。”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五月,“万安州言黎峒夷人互相杀害,巡检使臣领兵深入掩捕,军士有被伤者。帝日:朕累有宣谕,蛮夷相杀伤止令和断,不得擅发兵甲。”   对成都府路、梓州路少数民族的纠纷,宋朝仍然是实行“和断”。开宝六年(973年),   “阿伏与山后两林蛮主勿儿言语相失,勿儿率兵侵邛部川,颇俘杀部落。黎州以闻,并赐诏慰谕,令各守封疆,勿相侵犯。”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八月,益州上言,邛部川蛮杀保塞蛮卖马蛮十八人,即移牒黎州,得报称邛部川与山后两林素有仇隙,杀保塞蛮的是大渡河外蛮也。宋朝因此下诏:“本州蛮自今不得与河外蛮相侵扰,本州及巡检使臣不得辄入溪峒邀功生事。”《续资治通鉴长编》的记载中,“和断”的思想更明确些:“益州言邛部川蛮杀保塞卖马蛮十八人,即移牒黎州,得报称邛部川与山后两林素有仇隙,杀保塞蛮乃大渡河外蛮也。因下诏戒勃,勿使相侵扰。又诏边臣不得辄人溪洞,邀功生事。”㈣大中祥符四年(1012年),“茂州夷族首领、耆老,刑牛犬於三溪,誓不侵扰州界。又峡路钤辖执为乱夷人王群体等至阙下,上曰:‘蛮夷不识教义,向之为乱,亦守臣失於绥抚。’并免死,分隶江、浙远地。其年,霸州董拮(哲)为其巡检使董延早所杀。五年,黎洞夷人互相杀害,巡检使发乒疮捕。上闻而切责之日:蛮夷相攻,许边吏和断,安可擅发兵甲,或致扰动?即令有司更选可任者代之。”这些记载,充分反映出宋朝面对成都府路、梓州路少数民族之间的纠纷,主要实行“和断”。如果边吏破坏“和断”,朝廷宁愿“令有司更选可任者代之”。   南宋时期,朝廷对各少数民族之间的纠纷仍然延续“和断”的处理方式。淳熙二年(1175年)五月,“两林蛮王弟笼畏及酋长崖来率部义等攻邛部川之笼?Y城,不克,大掠而去。崖?c追之,不及。制置使范成大檄黎州严加备御。”邛部川与宋朝关系较为密切,当两林蛮攻击邛部川时,宋朝只是戒备而不是攻击,其目的也是从“和”出发。“(淳熙)二年(1175年)七月七日,诏黎州系与蕃蛮接境。凡有边防事件,自合申帅宪司近有蕃蛮出参其本州专擅接纳纵遣一面和断。”   宋朝采取“和断”之策,使边民感服,使边境安宁,这无疑是有利于边疆少数民族的长久和平相处,也有利于边疆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也是宋朝治理成都府路和梓州路少数民族所要达到的目标之一。      二、宋朝与成都府路、梓州路少数民族的盟誓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