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样简约,两种风情
一、道家的“意于言外”风格
虽然老子在运用语言营造境界方面已经达到了至高妙的程度,但老子却深知,凭借语言是难以传道的,因此老子在《道德经》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家认为言不能尽意,主张传道、悟道应当采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以心传心、以神传神、境中悟道的方式。道家“意于言外”风格主要表现为两种:一是白描手法、俭约传神,二是言隐于荣华,讲究创造含蓄深远的艺术意境。
(一)白描手法:有限表现无限、以少胜多、俭约传神
司空图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苏轼说:“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曹雪芹借薛宝钗之口说:“淡极始知花更艳。”它们既可以理解为是对文学艺术作品风格的高度评价,也可以理解为是对人品性气质的赞美,它们都极生动地诠释了白描的美学意蕴。具有鲜明的中国民族特色的文学艺术表达方式――白描,正是儒家道家的双重文化土壤共同培育的。
儒家文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中和之美”,强调文学要“抒情言志”,但是这个情,却不是可以随便抒的,它必须受到一定的节制,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乐记》指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乐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抒情言志乃人之常情,但情不可滥抒,必须有一定的节制,如不加以节制,任意放纵情感,则势必产生破坏性的因素。因此,《乐记》又说:“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广乐以成其教。”这种“以道制欲”,最明确地说出了节制情感的中和之内涵。《毛诗序》也指出:“发乎情,止乎礼义。”情感必须限制在一定的框框之中,抒情决不能超过一定的规范,这个规范,就是“中和”。孔子也主张艺术言情,但是这种感情的表达不能太强烈,也不可太过分,既要有节制,又要有适度。太强烈,就流于“邪”了;太过分,就陷于“淫”了,这都不合乎“中庸之道”。只有“温柔居中”“奏中声以为节”,才是“中庸之道”的恰切表现。孔子称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赞美《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贬损《武》乐“未尽善”,攻击“郑声淫”,无一不是其“中庸之道”思想在文学艺术上的表现。这种节制情感的中和说,对中国几千年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追求含蓄美,正是这种节制情感的美学思想的必然产物。而含蓄又是白描的重要美学特征。道家的文学思想提倡“虚空”,是后代文学艺术虚实理论、空灵境界的滥觞。老子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之说,庄子有“虚室生白”、“唯道集虚”之说,都指出除创造可感可触的生动形象之外,还要重视没有实体的“空白形象”――象外之旨、无形之相的创造。这种空灵动荡的境界,使诗的意象和情思开径自行,蹈光揖影,抟虚成实,为人们开拓一个审美想象的空间,调动人的想象去补充。因此,对空灵的直接理解就是在作品中留有“艺术空白”。老子曰:“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第二十一章)这里的“有象、有物”是一种“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老子》第十四章),“有精、有信”也正是一种不可名状、不可言传、超以象外的只能凭借“微妙玄通”、“玄鉴”(《老子》第十五章)的道之境界。总之老庄认为传道、悟道须在无言无意、无所凭借的“无待”的境界中才行。这正是“意境”说最深妙的思想渊源。
儒家的中和节制,道家的虚空形神,看起来互不相干,风马牛不相及,实则有一个共同的指归:即都认识到了文学艺术以有限表现无限、以少胜多、俭约传神的艺术特性。而白描正具备这一特质。可以说,正是儒家道家的双重土壤,共同培育了白描这一中国传统艺术手法的奇葩。
(二)言隐于荣华:得象而忘言,得意而忘象,创造含蓄深远的艺术意境
先秦时代在言意关系上儒道两家是对立的。儒家主张言能尽意,道家则认为言不能尽意。《周易?系辞》中说:“子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意。’”《系辞》所引是否确为孔子所说,已经不可考。然而《系辞》作者讲得很清楚,孔子认为要做到言尽意虽然很困难,但圣人还是可以实现的。后来杨雄曾发挥了这种思想,他在《法言?问神》篇中说:“言不能达其心,书不能达其言;难矣哉!惟圣人得言之解,得书之体。”道家则主张要行“不言之教”,《老子》中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庄子则发展了这种观点,他在《齐物论》中指出:“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道”是不能用语言文字来说明的。《天道》篇说,圣人之意也无法以言传,用语言文字所写的圣人之书不过是一堆糟粕而已,故轮扁的神奇凿轮技巧,不但“不能以喻其子”,其子“亦不能受之于”轮扁,“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因此,他认为言本身并不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