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天马:草原上的追风精灵.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伊犁天马:草原上的追风精灵   “天马来兮从西极”,伊犁草原是“天马的故乡”。草原上的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人在漫长的游牧生活中,世世代代与马相依相伴,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并产生了很多以马为主的娱乐活动,赛马、刁羊就是受伊犁各族群众欢迎的传统体育运动。草原上的牧人们对伊犁马倾注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情感,他们爱马,甚至把马当成家庭的成员。在这些少数民族中,以伊犁马为主题的故事、格言、长诗、歌曲举不胜举。可以说,伊犁马已经深深融入到马背民族的精神世界里了。      1985年,为拍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30周年的献礼影片《新疆》,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摄制组走进伊犁河谷,来到当时名叫昭苏军马场的喀尔坎特草原,调集人力物力,拍摄了一组气势恢宏万马奔腾的电影镜头。这难得一见的场景给观众留下了极深的印象。20多年来,当时拍摄的这组镜头被无数电影、电视剧所引用,成为载入中国电影史册的精彩片断。      即将于2009年7月10日举行的首届新疆伊犁天马之乡旅游节,引起了国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人们不仅被伊犁秀美的风光、厚重的人文底蕴所吸引,最让游客和媒体期待的,是设在当年的昭苏军马场即今天的昭苏马场喀尔坎特草原的旅游节开幕式,将再次演绎万马奔腾的场面,超过6000匹矫健俊美的伊犁马嘶鸣着、奔腾着,如巨浪洪波迎面而来,那种惊心动魄的场面和给人的震撼,是无法用语言和文字描述的。      天马来兮从西极      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有着“塞外江南”、“中国新天府”美誉的伊犁河谷,是新疆最湿润的地区。这里气候宜人,风景秀丽,物产丰富,既有5200万亩肥沃广袤的天然草原,又有入神共织的农耕大地,为培育优质伊犁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据说,目前全世界有5800万匹马,中国有800万匹马,而伊犁作为中国的一个州,却有36万匹马。这一数量,在世界上,在中国,都是马匹分布最为集中的地方。因此,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把培育、发展伊犁马定位于“打造天下第一马”的目标,似乎并不夸张。   伊犁河谷是亚欧大陆草原游牧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文物部门在对河谷众多土墩墓的考古发掘中,就出土了马衔等许多与马有关的用具,这表明,在2700多年前,草原的先民们就已开始驯养马了。   伊犁草原被称为“天马的故乡”。早在西汉时期,伊犁河流域就是古乌孙国的中心区域。张骞出使西域时,乌孙王携良马献给汉武帝。此后又多次献马千余匹,汉武帝见到乌孙马后,赐名“天马”,并赋诗曰:“天马来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这就是著名的《西极天马歌》。《汉书?乌孙传》中记载:“其国多马,富人至四五千匹”,说明当时乌孙国养马的规模。乌孙马就是现今伊犁马的前身。   到了清代乾隆年间,清廷为了巩固西北边防,在伊犁草原大办马政,建立了多处马场,培育良马以供军需。   现在的伊犁马是以伊犁的哈萨克马为母本,融入了前苏联顿河马、奥尔洛夫马、布琼尼等优良马种而成,经过几十年的精心培育,已成为我国优良的马种,具有体型、外貌基本一致的品种特征和较为稳定的遗传性。剽悍的伊犁成年马体高1.5米以上,体格高大,四肢强健,而且以耐力持久、速度快而著称。据测试伊犁马跑1000米,只需70秒。         剽悍天马成就赫赫功名      2009年6月的一个下午,金色的阳光从浓重的云隙中洒向昭苏的喀尔坎特草原,一群群的伊犁马在碧绿的草地上悠然自得,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陪同我们采访的昭苏马场的罗文良聊起马场的发展,如数家珍。   20世纪60年代,解放军总后勤部为了国防建设的需要,在全国各地建没了16个军马场。因伊犁马的显赫声名,伊犁草原就有昭苏、特克斯、尼勒克三个军马场,20年间,数万匹伊犁马先后加入到解放军的骑兵部队,成为巡逻守边的军马。因为昭苏军马场提供的伊犁军马品质优良、数量最多,因而在全军军马烙印编号中独享“八一”徽章,这成为伊犁养马人最大的荣耀。   1972年,河北唐山发生了大地震,震后抢险急需大量的运输工具。根据解放军总后勤部的命令,伊犁草原的三个军马场选出近5000匹良种伊犁马,几十名牧工披星戴月,将战马赶到乌鲁木齐,再乘火车赶赴救灾抢险第一线。   上世纪70年代,伊犁草原成了闻名全国乃至世界的军马驯养基地,为部队和地方输送了大批优质军马和生产用马。20世纪80年代中期,解放军摩托化、机械化逐渐取代骡马化,骑兵作为一个兵种逐渐消失。伊犁的三个军马场移交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政府管理,昭苏军马场也改名为昭苏马场。      草原神驹重振雄风      机械化使马作为动力的功能弱化的时候,传统马业开始被文化、体育、竞技、休闲为一体的现代马业取代,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从上世纪60年代起,伊犁马的改良繁育从役用马向轻型赛马和重型肉用马转变。担负着伊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