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岭岩的玩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伊岭岩的玩乐   伊岭岩风景区内有一座喀斯特岩溶洞,洞内步步是景,美妙绝伦,素有“地下宫殿”之美誉。洞外有座伊岭山寨,它以壮族唢呐、竹杠舞、山歌对唱、壮家作坊、壮家酒坊等吸引着游客,带您了解更多的壮族风情。      伊岭岩的名字来源于它附近的伊岭村。去伊岭岩之前在网上查资料,伊岭岩所在之山名为梁满山,方圆数十里皆为喀斯特地貌,自然风光十分秀丽。   现在伊岭岩被开发成一个风景区,在广西已经颇有名气。风景区里面有壮文化大观园和一座壮语称之为“敢宫”的溶洞。这是个沉睡在地下百万年的溶洞,据地质学家推断,它至少形成于一百万年前。   走进洞内,感觉地势是上下盘旋的,形状有点似海螺。走个来回要半个多小时。洞很深,而且洞内有洞,洞上有洞,洞下有泉。   洞内的各种奇形怪状钟乳石都被起了很好听的名字,比如:双狮迎客、白鹤迎宾、昙花待放、莲台凤凰、千年灵芝等等。其中一束灯光打在一个石头上,一只彩色凤凰出现在眼前,真是太逼真了。这是一个如宫殿一样美丽的岩洞,溶洞内石笋、石柱、石幔、石花自成形象,宛若仙境。   伊岭的自然风光非常好,出洞沿着步道爬上半山腰,放眼四顾,农舍青青,田连阡陌,真是广西无处不桂林。   过去,历代王朝都把广西看作是化外不毛之地,因此往往把一些犯官逆臣流放或贬到广西来劳动改造。“陶潜可在桃源住,一抹红云落满田”,与其说是对他们的贬谪,还真不如说是对他们的奖赏呢。   伊岭岩一带也是壮族聚居区,所以来这里旅游必须先了解些壮族的历史。每个民族都有神话传说,壮民族也是这样的,传说千万年前宇宙间有雷王、龙王和布洛陀三兄弟,雷王做了天神,龙王做了海神,只有布洛陀生活在大地上,被鲜花围住,花丛中飞出一只金凤凰,变为美女达勒甲,与布洛陀结为夫妻。他们一起开天辟地,造人造物,发明用火,制造工具,教他们的子孙精耕细作,繁衍种族。他们也成为壮族人民公认的始祖。   进入伊岭的壮文化大观园,一路看过去都是对壮家生活的描述。园内有按照壮家习惯堆放在树上的圆柱体锥形顶的稻草堆,有由一块整木制成的跷跷板,还建有铜鼓楼,人们可登楼用由鸡血藤制成的鼓槌击打铜鼓。   长廊内设有壮人火塘和石磨,石磨又分为磨粉用的粉磨,磨浆用的浆磨等。旁边的工作人员给我示范,看起来推磨是很容易的一件事,等我们亲自上去试的时候,却怎么也推不动。主要是不会用巧劲,蛮力越大越不行。   旁边还有石碓和谷扇,其实就是手摇风车,吹谷子用的。人们进入长廊后,可以看到工作人员用石磨磨粉磨浆,现场蒸制卷筒粉、炸油馍、糯米卷。谁有兴趣,还可亲自动手做一做呢。      游伊岭岩,要能歌会跳      一进门,悦耳的唢呐响起,这是在迎宾。这些吹着唢呐的小伙子都是土生土长的壮家人。衣着鲜艳的壮家达妮也出来了。壮语中,达妮就是姑娘的意思。壮族的姑娘美如水,小伙子壮如山。   游客到这里要对歌,我们都是些说的比唱的好听的主儿,对歌哪是他们的对手呀,只能胡乱应付了事。壮族人最是能歌善唱,刘三姐就是一例。她只是千千万万壮族中的一个,会唱歌就如会走路一样,是壮家人日常必须具备的本领。   导游说现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壮族人还要举行唱山歌会,称为歌圩。那个时候,方圆数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兴高采烈地穿上节日盛装赶来参加,少者几百人,多达数干人或上万人。到时候搭彩棚、摆歌台,非常热闹。   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三五成群,寻找别村的青年,集体对唱山歌。通常由男青年主动先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有比较合适的对象,便唱“见面歌”和“邀请歌”,得到女方答应,就唱“询问歌”,彼此互相了解,便唱“爱慕歌”、“交情歌”;分别时则唱“送别歌”。那真是人山人海,歌声嘹亮的歌的海洋。以歌相亲,以歌会友,三月三成了小伙子和姑娘们相亲的日子。   我觉得唱歌不难,难的是随机应变。他们会根据不同情况,表达出自己不同的意思。这里的人文化也没多高,怎么能歌词随编随唱呢?难道人人都是文学家?导游说,真喜欢上谁了,你也会唱了。因为那是他们从心里唱出来的歌。这一说令我羞愧。   三月三怎样形成的难以考察,比较流行的是“赛歌择婿”的故事。传说在以前,有位壮族老歌手的闺女长得十分美丽,又很会唱山歌,老人希望挑选一位歌才出众的青年为婿,各地青年歌手纷纷赶来,赛歌求婚,从此就形成了定期的赛歌集会。   听导游说,还曾经有一种碰蛋的活动。歌圩上,小伙子和姑娘都会带上红鸡蛋,看中了谁,就用自己带的鸡蛋去碰意中人的鸡蛋,如果他或她也中意你,就会回碰你的鸡蛋,不回碰就说明他或她对你没意思。如果鸡蛋碰破了,还没有找到中意的人,就可以去踩意中人的脚,如果对方让你踩,仅表明对你不反感,对方回踩你,那才表明对你有意思。   在汉族人媒妁之言的年代,壮族人就可以自己选择所爱了。他们还有种“不落夫家”的习俗,更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