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音符与文字铺出的人生路
阅读马世芳,心情是愉快的,尽管他的两本书名“昨日”、“乡愁”等字眼,本身蕴含着时光飞逝、好生惆怅的意味。但他不是纯粹的怀旧,他所怀的旧甚至是刻意追寻而来的,仿若进入时光机器,追溯到他来不及参与的时代,只因那个时代有他所喜欢的东西,那是他所崇拜的摇滚乐和摇滚歌手活跃的年代。
“来不及了。那个时代在你出生之前就已经结束。”从《地下乡愁蓝调》一书开始,马世芳便多次倾诉,对于西洋摇滚乐、台湾民歌运动勃兴的早期时代的神往。然而他所陈述的,是一种客观状态。何谓客观?简单地说,就是吾生也晚,来不及在最热闹的时间点,和那些作品与表演者现场同步。这是命定的事实,却无憾恨。譬如情人相识,“你的过去我来不及参与,但愿你的未来有我”的盟誓,来不及却也好奇,因而透过各种形式,包括口述、照片、日记、文件等来认识对方的生命史。
马世芳默默补修学分,想办法去接近错过的温热与感动,没有吾生也晚的懊丧,没有想当年我如何如何的卖瓜情结,没有崇古非今的酸腐气。或问马世芳,像1960年代的地下摇滚和1980年代的台湾民歌,某种乐风独领风骚的现象,如今还会出现吗?马世芳的态度是开放的,他以两不──“不可能”、“不必要”来答复。他说:“往昔集体思考的时代,连反叛也都是集中式的。”像罗大佑、崔健等叛逆型的创作歌手,站在对立面,就被大家当作救世主,而现在多元化的社会,若仍巴望着救世主降临,是“没出息”的事。
马世芳甚至泼冷水似的,响应他会不会想回到从前的问题。他的想法非常明晰,那个时代,虽然心向往之,但不想生活在其中。“如果回到1967年的旧金山,我会不会变成一个嬉皮?大概不会。”他语气坚定地表示。
这是本文开头说“阅读马世芳,心情愉快”的一大原因。在很多访谈里,马世芳强调每个时代都有它可爱之处,所谓经典是过滤后的、呈现在世人面前的精华,不代表当代的创作都是不如从前。尽管詹宏志说马世芳像“一个老灵魂装错了青春的身体”,幸亏这个老灵魂不失年轻世代的活力,没有老一代作家老气横秋、贵古贱今的牢骚习气。《昨日书》附录的若干访谈,显现他的真性情,既不塑造成通达乐坛掌故的学者达人,也不定位为?群吧缁岣母锏娜妊?青年,他反而自承,论音乐造诣,比他高深者济济多矣,他只是有机会藉以广播、写作传递罢了。
《昨日书》是马世芳在《地下乡愁蓝调》出版后睽违四年的文字结集。比起前作,一样是音乐与青春相遇的记忆,一样是透过音乐描述个人生命与时代的交响,但多了作者的生活面貌,以及心情、意念的表述,音乐只占了一半多篇幅。抚今追昔,马世芳往往以说故事的形式呈现,他说故事的能力真好。有人以“得天独厚”形容马世芳音乐与写作两方面的发展。是的,马世芳成长于“往来无白丁”的家庭,父母分别是作家和音乐节目广播人,家学渊源,使得他的音乐与写作之路比一般人便捷,沿途风景比他人秀丽。但若将他今日的写作能量归功于书音世家,并不怎么公平,诚如马世芳自述,父母的教育很开放,并未引导或暗示孩子应该走的路,幸而他并未辜负这分天赋,顺藤摸瓜,一路摸索、探问,听让自己感动的音乐。可以想象,马世芳和其他人一样,青春期充满叛逆与不安,往往觉得灵魂里有些分子快要引爆,想要冲撞,不屑于同侪的幼稚举止,不齿没有深度的主流语言,却找不到交心对象,仿若在没有人的儿童乐园独坐碰碰车,几许寂寥。这时才领悟到“知音”不单单是“知己”的形容词,是真的有一种声音,不易为人所懂,必须寻找同道分享。对马世芳而言,西洋摇滚乐与台湾现代民歌,不但是他青春期的情感寄托,情绪的出口,也是成长的养分,指引他走向一条路,在许多同侪跌跌撞撞的时候,让他有方向可循。于是从独乐乐到与众人分享,马世芳以广播、写作,引介动听的流行音乐,并藉以反省、追想,“童年时听到的那些歌的意义”。我们因此有幸坐享其成,听他把歌与歌手的故事娓娓道来。
马世芳文笔有情,语意温和,读他书里提到的音乐掌故,如日出微温而渐热,热情中有一种想望,是那些歌手想透过歌声对美好生活的想望,永远相信远方,永远相信梦想。马世芳想得透,说得明,他不认为这些音乐会让这个世界更好,但一定会有所改变。因此他的笔下不会出现宗教式的标语,不会有励志口号。
或许马世芳不想或者自谦于不把自己定位为作家,但从修辞功力看来,他是天生的作家。许多譬喻,随口脱出,就如诗化散文或广告文案般吸引人。打开《地下乡愁蓝调》、《昨日书》二书目录,所摘录的引文都是精华,读者可以先睹为快见证作者的书写能力(其实也是编辑的慧眼)。譬如讲李双泽在演唱会摔破一瓶可口可乐,石破天惊地宣示唱自己的歌:“那是一只在神话场景中烁烁发光的玻璃瓶。热血歌手拎着它上台,慷慨陈词,然后愤然掷之于地,霹雳一响,流光四溅,全新的历史篇章于焉开启。”又譬如讲《告别》与《不要告别》两首歌:“有那么几首歌,妥妥贴贴藏在心底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