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隐喻性动物短语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
[摘要]本文讨论了隐喻主语与隐喻意蕴之间的对应关系、隐喻性动物短语的文化内涵以及隐喻性动物短语文化内涵的翻译。指出隐喻性动物短语作为语言的典型代表,充满了独特的民族风韵和特征。译者只有既懂母语又懂外语,才能做到在超越动物短语字面意义的情况下,全面理解源语言的文化内涵及其所承载的文化信息。
[关键词]动物短语;文化内涵;隐喻性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14-0065-03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与动物的不断接触,人们对动物已经形成了诸如喜爱、同情、憎恨、恐惧等比较复杂的情绪。动物短语是把人类的诸多情感与各种动物联系起来的语言单位,在人与动物的不断接触中逐渐取得了其公认的隐喻性意蕴。然而,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英语中动物短语的隐喻性意蕴不一定与中文相一致。
一、 隐喻主语与隐喻意蕴的对应关系
(一)完全对应
尽管不同的国家在文化背景、生活习俗、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它们在诸如生态环境、气候变化等外部条件方面却存有着某种程度上的相像或一致。正是基于这些共同的认知经验,不同国家的人们对一些动物短语已经形成了相同的理解和认识。比如“像狐狸一样狡猾” (as sly as a fox),“鸵鸟政策”(ostrich policy),“引狼入室” (to head a wolf into the house),“跛脚鸭”(lame duck),“羊入虎口”(a sheep in a tiger’s mouth),“如蜜蜂般忙碌”(as busy as a bee),“浑水摸鱼”(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s),“披着羊皮的狼”(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等。??q??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隐喻性动物短语在形、神相像方面存在文化重叠性。不过,这种隐喻主语与隐喻意蕴的完全对应关系不是一种常态。我们经常遇到的是那些隐喻主语与隐喻意蕴部分对应或非对应的动物短语。
(二)部分对应
由于语言具有民族特性,所以,隐喻语言很自然的带有明显的民族风韵。隐喻性动物短语的另一种情况是隐喻意蕴相同但其主语不同。??r??比如“teaching a pig to play on a flute”,就这个短语本身而言,人们很容易想象得到,愚蠢的猪怎么会被教导着在长笛上玩?同样的道理,“赶鸭子上架”也可以想象得到,因为鸭子本身就不灵活。尽管这两个短语的隐喻主语(pig、鸭子)不同,但它们的隐喻意蕴却是相同的。类似的例子有:“宁为鸡头,毋为牛后”(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狐假虎威”(donkey in a lion’s hide),“快活得像百灵鸟”(as merry as a cricket),“老虎屁股摸不得”(One should not twist the lion’s tail), “亚洲四小龙”(the Four Tigers in Asia),“杀鸡取卵”(kill the goose that lay the golden eggs), “如鱼得水”(like a duck to water),“猴年马月”(donkey’s years),“鹬蚌相争,渔翁得利”(When shepherds quarrel,the wolf has a winning game)。
(三)非对应
英文和中文拥有各自独特的文化背景,它们体现在一些隐喻性动物短语当中。在跨文化翻译时,如何处理好这些具有典型民族风韵的隐喻性动物短语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比如我们可以把“The stork visited the Howard Johnstons yesterday”翻译成“昨天鹳鸟拜访了霍华德?约斯顿的家吗”。乍看上去,这句话的翻译是没有问题的,但当考虑到文化背景时,这句话的翻译就是有问题的,因为在英语神话中孩子是由鹳带来的。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对夫妇,结婚多年却一直没有小孩。一天妻子从外面带回家一只受伤的鹳。出于同情,他(她)们非但没有杀它反而是悉心照料。在午夜,这只鹳变成了婴儿的形状,飞向妻子并很快消失了。第二天妻子发现自己怀孕了。从此这个故事便流传开来,鹳成了能带来小孩的象征。于是“a visit by the stork”指的就是婴儿的诞生。??s??所以,“The stork visited the Howard Johnstons yesterday”只能翻译成“霍华德?约翰家昨天添了一个小孩儿”。可见,在以后的翻译实践中,对诸如此类的隐喻性动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