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谈审美体验中的特殊移情.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谈审美体验中的特殊移情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谈审美体验中的特殊移情 李琳 (河套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内蒙古巴彦淖尔 015000) [摘 要]在众多解释审美现象、总结审美规律的理论中,德国美学家、心理学家里普斯创立的移情说,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所谓“移情作用”,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外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天地万物也有同样的情感。 [关键词]审美 体验 特殊移情  [作者简介] 李琳(1969-),女,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人,河套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讲师。 [中图分类号] J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39-8041(2013)11-0078-03 运用里普斯关于“一般的移情作用”理论来解释有关的审美体验,确实颇能解决问题。桂甫《春望》中的两句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种解释认为是诗人自己感时而对花溅泪,诗人恨别闻鸟而惊心;另一种解释认为花因感时而溅泪,鸟因恨别而惊心。过去把这两种不同的理解看成是分歧。而根据移情说,这两者是一致的,算不上是什么分歧。细品这两句诗的意境,诗人已“把自已lsquo;感rsquo;到审美对象(花和鸟)里去”,“对象就是我自己”(里普斯《论移情作用》)。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人间词话》)。在这样的意境中,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对立已消失了。是“花溅泪”,也是诗人在落泪;是“鸟惊心”,也是诗人在惊心。 然而,里普斯的“移情说”,还只是关于“一般的移情作用”的理论(他在《论移情作用》一文中说,“我在这篇论文里将讨论lsquo;一般的移情作用rsquo;”),尚不能解释审美移情范畴里的所有审美体验。在文学艺术创作与鉴赏的审美感受中有这样的情形:从创作审美感受讲,主体(作者)移入客体(人事物象)中的情感,与客体在表层所表现的情感并不一致,甚至相反。从审美鉴赏的角度讲,应从反面去体验主体对客体的移情,这样才不致在鉴赏中发生误解。试看柳宗元的《渔翁》诗;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从字面上看,淡逸清和的美丽晨景,充满无限的情趣。如果说,这就是诗人柳宗元的闲情逸致对审美客体的移入,那就错了。我们必须懂得,在这里,作者是运用了逆反的手法。在这情趣盎然的渔翁行踪图的深层,寄寓的却是诗人柳宗元一颗火热不安的心,是他的理想“航船”触了冷酷现实的“礁石”之后,借渔翁写大自然相契之意象来感发自已愤激不平的心境。苏东坡仅据“诗以奇趣为宗”,认为这首诗的结尾两句“虽不必亦可”。“岩上无心云相逐”是化用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句,诗人“感”入这悠逸恬淡的物象中的情致却是自己遭贬永州被“禁锢”难以自适的心情。因此,这结句是万万省不得的。 上述审美体验,当亦属审美移情范畴,但它显然不是里普斯所谓的“一般的移情作用”故笔者给它定了“特殊移情”这一概念。   这种“特殊移情”作用,在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的宙美体验申,天地非常广阔。 一般的移情作用,主体的情移入到外物的景,表现出来的意象是“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清middot;吴乔语)。“我自来东,零雨其濛。”(《诗经middot;豳风middot;东山》)是以哀景写哀情;“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middot;周南middot;桃夭》)是以乐景写乐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middot;小雅middot;采薇》)。我们却不能作如此简单的情景对应相生的体验。“杨柳依依”,是春光明媚之景,然而正值成卒出征抵御外族侵略之时,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忧时哀怨之情。“雨雪霏霏”,当为严寒酷冷之景,然而正值戍卒役毕归来之时。作者要表现的应是战争结束的欢快感情。王夫之说这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这正是特殊移情作用。 《焦妻》(《孔雀东南飞》)有一节写到焦仲卿闻听刘兰芝违誓改嫁,于是马上赶到了刘家。仲卿当着兰芝的面说: “贺君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在这里,对主体(作者)来说,仲卿“指斥”兰芝这一场景也是客体(外物)。从表面看,主体感入客体的是一种刻薄之情。仲卿分明是在讥刺兰芝。朱光潜先生在《诗与谐隐》 一文中说及了这几句诗。他指出: “这是诙谐,但是未免近于轻薄,因为生离死别不该是深于情者互相刺讥的时候,而焦仲卿是一个殉情者。”“同是诙谐,或为诗的胜境,或为诗的瑕疵。”虽然,朱先生把这几句诗的描写看成是“瑕疵”,认为仲卿在那样的情况下不该挖苦兰芝。这实在是冤屈了仲卿,也冤屈了作者。对这节的描写,如果我

文档评论(0)

xyz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