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纵贯古今的关中水利工程
按照《史记》记载,郑国渠流经今天陕西省的泾阳、三原、高陵、临潼、阎良等县,绵延300余里,灌田4万余公顷。对于这样一个就在今天看来规模也很巨大的水利工程,《史记》记载得非常简单:一个是来自他乡的工匠,一个是即将称霸于天下的大国。在这个看似简单的故事背后,掩藏着一段不同寻常的历史。
两千多年前,正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大转折时代,杀红了眼的诸侯各国为了各自的利益,不停地进行混战。就在位于今天陕西省一带的秦国,为完成统一中国的霸业,正在把锋利的刀刃指向邻近的韩国。就在韩国将要灭亡的时刻,韩国水工郑国说服了秦国的当政者,在当时秦国境内的泾河瓠口一带开渠引水,修建了这项工程。富有戏剧性的是,最初被韩国当做救命稻草的郑国渠,恰恰又使韩国走向了灭亡。
“瓠口”的历史由来
在关中大地,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九曲泾河弯,冲出龙口八泾渠,灌溉良田难计数,郑国仪址恩不忘。民谣呈的龙口是什么呢?按照《史记》的记载就是瓠口。郑国渠正是从瓠口取水,像一根长长的吸管,穿过关中平原北部,把泾河和洛水连接起来。郑国渠引水的瓠口,是在泾河边一座叫仲山的山脚下。为什么这里叫“瓠口”呢?有关专家解释,泾河出了仲山脚下这个峡谷口以后,就算到了关中平原,这时泾河在这里形成了一个S型河道,泾河水从河道流出来以后,河面一下子宽阔起来,河道的形状是葫芦状,而“瓠”就是葫芦之意,因此瓠口的称谓就跟河道的形状有关系。
郑国与“疲秦之计”
秦国要实现称霸天下的目的,就要首先灭掉韩国。韩国所处的位置正好控制了秦国东出函谷关之后,到黄河下游地区去的交通要道。公元前249年,秦国夺取了韩国都城新郑的重镇成皋、荥阳,韩国此时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面对强敌,即将亡国的韩惠王派出了一个手无寸铁的水利工程师,这个人拥有的武器只有一张嘴,他要执行的任务就是说服秦国兴修水利,这个人就叫郑国。在韩国看来,认为这是疲乏秦国、救亡图存的好办法,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疲秦之计”。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现实是:把水利作为强国之本的思想已经产生。各国还把水利当做关系农业丰歉、国家强盛的大事。而秦国的关中平原,当时还没有大型的水利工程。韩国的建议与当时秦国的主政者吕不韦急于建功立业的想法不谋而合,商人出身的吕不韦没有来得及仔细思考这一建议背后隐藏的杀机,就把韩国赖以救命的“疲秦计”,当成了可以使秦国富国强兵、实现大统一的一招好棋。于是当年秦国便组织力量开始修建郑国渠。
郑国渠一波三折修成功
公元前246年的泾河边,成了当时中国最为壮观的建设工地。据历史研究,当时修建郑国渠的多达10万人,而郑国本人则成为这项庞大工程的总负责人。郑国渠能在这个时期建造,因为从春秋中期以后,铁制的农具、工具已经普遍使用了。
据史料记载,郑国设计的引泾水灌溉工程充分利用了关中平原的地理和水系特点,利用关中平原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又在平原上找到了一条屋脊一样的最高线,这样,渠水就由高向低实现了自流灌溉。
为保证灌溉用的水源,郑国渠采用了独特的“横绝”技术,就是通过拦堵沿途的清峪河、蚀峪可等河,让河水流入郑国渠,河流下游的土地得到了改善。郑国渠最著名的石川河横绝遗址,在陕西省阎良县的庙口村,至今,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仍然可以找到郑国渠同石川河交汇的河滩地。郑国渠巧妙地连通泾河、洛水,取之于水,用之于地,又归之于水。就在今天看来,这样的设计也可谓巧夺天工。
公元前237年,郑国渠就要完工了,此时意外的事情出现了,秦国识破了韩国修建水渠原来是拖垮秦国的一个阴谋。危急之中的郑国对秦王说:“当初,韩国派我来,是为了疲乏泰国,杀掉我郑国并没有什么,可惜工程半途而废,这才是秦国真正的损失。”
从后代历史发展情况来分析,证明秦国当时有一个非常清楚的战略考虑。秦国在一个整体宏观的战略构想下,最后权衡利弊得出一个结论:修建水利工程对于开发关中农业的意义,远远能够抵消掉对国力造成的消耗。这是秦国最后决定一定要把工程修下去的本质原因。
公元前236年,郑国渠工程从它戏剧性的开始,一波三折,用了10年时间终于修建成功。郑国渠和都江堰一北一南,遥相呼应,从而使秦国挟持的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赢得了“天府之国”的美名。
助秦统一中国
在郑国渠未修以前,渭北平原大都是盐碱地带,土壤瘠薄,庄稼无法生长。郑国渠修成后,“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凡是受到泾水灌溉的土地,每亩收谷子330斤左右。这在2DOO多年前的生产条件下,产量的确是很高的。自此,关中成了土地肥沃的原野。
郑国渠的修筑,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对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形成和建立,起了重要的奠基作用。郑国渠修成后,秦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