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大考古发现(二).docVIP

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大考古发现(二).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大考古发现(二)   11.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距今8000年)   位于大兴安岭东侧丘陵地带的赤峰市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东南一处低丘岗地上,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面积约2万余平方米。它是西辽河流域和内蒙古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以环形壕沟围绕成排房址,是中国已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原始村落。截至目前,考古工作者已先后对其进行了近10次发掘,发现有聚落房址、环形壕沟、墓葬、灰坑等大量遗迹。其中,遗址中心的两座房址面积达140多平方米。除出土有大量的石器、陶器、骨器、蚌器外,还发现了中国迄今年代最早的玉器。陶器中的陶塑作品也十分有特色,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中的首次发现。兴隆洼遗址是中国迄今发现的保存较好、时代最早的一处聚落遗址,它的发现,为研究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12.河北易县北福地遗址(距今8000~7000年)   位于河北省易县县城西南12.5公里处易水河北岸的台地上,发现于1985年,是河北最重要的史前遗址之一。2003~2004年度,发现了三个阶段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其中北福地一期遗存是此次发掘中最重要的发现,其年代与磁山文化、兴隆洼文化的年代大体相当,在地域上填补了此二支文化之间的空白。遗址中发现大量的房址、灰坑,还发现了祭祀场遗迹,出土了玉器、石器、陶器等重要遗物,特别是发现了大量刻陶假面面具,是目前所见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史前面具作品,为研究原始宗教或巫术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是探索北方早期新石器文化发生及旱地农业起源的重要线索。由于北福地遗址正处在新石器时代中原、北方、山东三大文化区之间的夹缝交界地带,文化地理关键,是研究三系统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重要地域。此外,该遗址属于史前村落遗址,是早期新石器文化生存发展与环境人地关系研究的较好个案标本。      13. 甘肃天水秦安大地湾遗址(距今8000~5000年)   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兴国镇)五营乡境内的邵店村东侧清水河谷及南岸山坡上,是甘肃省东部地区保存较完好的一处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存。该遗址是1958年甘肃省文管会在全省文物普查时发现的,当时就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秦安大地湾遗址分布范围达110万平方米。截至2002年年底,仅发掘了其总面积的1.34%,清理、发掘出房屋遗址240座、灶址98个、灰坑和窖穴325个、墓葬71座、窑址35座及沟渠12段,累计出土陶器4147件、石器(包括玉器)1931件、骨角牙蚌器2218件、动物骨骼1.7万多件,其实际内容之丰富可想而知。据考证,大地湾遗址大致可分为五期文化: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和常山下层文化。该遗址是西北地区年代最早的农业遗存,已出现彩陶,其中人头形器口彩陶瓶颇为新颖,还出现了功能布局复杂、迄今所知面积最大的新石器房屋建筑遗址群。   14.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距今7500~6900年)   位于河南省新郑市西北约8公里的裴李岗村西,面积2万平方米,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发掘墓葬114座、陶窑1座、灰坑10多个,还有几处残破的穴居房基,出土各种器物400多件。其中典型器物有锯齿石镰、两端有刃的条形石铲、石磨盘、石磨棒。陶器均为手制,多为素面,少数带有蓖点纹、压印点纹,个别表面有乳钉纹饰,原料为泥质或泥质夹砂,颜色多呈红色或褐红色,无彩陶。该遗址出土的木炭标本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碳14测定,绝对年代早于仰韶文化1000多年。该遗址出土的器物有独具一格的文化面貌,被考古学界命名为“裴李岗文化”。遗址东半部为村落遗址,文化层厚1~2米,内含遗物极少。西半部为氏族墓地,基地埋葬密集,死者头向南偏西,绝大多数为单人仰身直肢葬。有一座墓较大,基坑里有两具人骨,好似合葬墓。大多数墓里的人骨已腐朽无存,少数墓里的人骨已料礓石化。墓坑呈长方形,边缘不整齐。随葬品主要是石器和陶器,少则一件,多则20件以上,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放置无一定规律。裴李岗遗址的发现填补了我国仰韶文化以前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一段历史空白,证明早在8000年前,我们的先民们已开始定居,从事以原始农业、手工业和家畜饲养业为主的氏族经济生产活动。      15.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7000~5000年)   位于距宁波市区约20公里的余姚市河姆渡镇,是中国南方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长江流域年代最早的稻作农业文化。1973年开始发掘,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之一。该遗址总面积达5万平方米,叠压着四个文化层。经测定,最下层的年代为7000年前。通过1973年和1977年两次科学发掘,出土有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类质料组成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装饰工艺品以及人工栽培稻遗物、干栏式建筑构件、动植物遗骸等文物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