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Maslow1908年4月1日-1970年6月8日.DOCVIP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Maslow1908年4月1日-1970年6月8日.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Maslow1908年4月1日-1970年6月8日

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 (1908年4月1日-1970年6月8日),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 ,以需求層次理論(Need-hierarchy theory)聞名 一、生 平 馬斯洛生於紐約布魯克林,是俄國猶太移民的孩子,七個孩子中最大的一個。他的父母未受過教育,但他們堅持讓他學習法律。起初他滿足他們的願望進入紐約市立學院,但三個學期以後他轉到康乃爾大學 ,又回到紐約市立學院。結婚以後,他搬到威斯康辛,在威斯康辛大學取得文學士(1930年)、文學碩士(1931年)和哲學博士 (1934年)學位。在威斯康辛,馬斯洛和以研究羅猴和依戀行為知名的哈里·哈洛(Harry Harlow)一起研究。畢業一年以後,馬斯洛回到紐約,在哥倫比亞大學和愛德華·桑代克一起工作。 馬斯洛開始在布魯克林學院全職工作。這段時間他遇到許多拔尖的歐洲心理學家,包括埃爾怫雷德·阿德勒 (Alfred Adler)和弗洛姆(Erich Fromm)。1951年,馬斯洛成為布蘭迪斯大學心理學系主任,開始理論研究。他遇到Kurt Goldstein,啟發他產生自我實現思想的人。1968年,他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 退休後去了加州。1970年因心臟病逝世。 二、著 作 人類動機理論 (1943年,載於心理評論, 50, 370-396. 線上可用) 動機與人格 (1954年初版,1970年再版) Eupsychian 管理 (1965年) 走向存在的心理學 (1968年) 人性能達的境界 (1971年) 三、需求層次理論Need-hierarchy theory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是研究組織激勵時應用得最廣泛的理論。需求層次理論是解釋人格的重要理論,也是解釋動機的重要理論。其提出個體成長的內在動力是動機。而動機是由多種不同層次與性質的需求所組成的,而各種需求間有高低層次與順序之分,每個層次的需求與滿足的程度,將決定個體的人格發展境界。需求層次理論將人的需求劃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個層次,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並分別提出激勵措施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圖解 (一)、生理需求(身體基本需求)生理需求 包括維持生存的需求,諸如飲食、睡眠、性慾等。只有在生理需求滿足之後,高一層的需求始能相繼產生。  包括希求保護與免於威脅從而獲得安全感的需求,只有生理及安全兩種需求滿足之後,高一層的需求始能相繼產生。(社會關係的需求)愛與隸屬需求包括被別人接納、愛護、關注、欣賞、鼓勵等需求,只有包括此一層次在內的三種需求均獲滿足之後,在高一層次的需求始能相繼產生。(社會承認的需求)  包括受人尊重與自我尊重兩方面;前者希求別人的重視,後者希求個人有價值。只有包括此一層次在內的四種需求都能獲得滿足,最層次的需求始能相繼產生。此一層次自我實現精神層面的的基礎,因此,對自我實現需求一層次來說,前面四層需求合在一起稱為基本需求。 自我實現是馬斯洛人格理論的中心,馬斯洛從事心理學研究,原本是在行為主義心理學主流中,從事動物行為實驗的研究。後已觀察動物行為所獲啟示,改變了研究興趣。馬斯洛發現,動物在行為上似有盡力發揮其潛在特徵以展現其個性的傾向;不僅猴子在飽食之餘仍努力不懈的探索環境,就是一向被認為拙笨的豬羊,也會選擇較佳的食物與住處。因此,馬斯洛認為,人為萬物之靈,期所前藏的人性優良品質,遠勝於動物,如何善加引導,使其潛力充分展現,這是心理學上理應研究而位研究的問題。於是他提出了自我實現是人性本質的理念 。   自我概念的健康發展和他對現實世界的覺察,這個人開始自我防衛,甚至從真實的感受中抽離出來時,更難成為自我實現的人。所謂自我實現是指個體在成長中,其身心各方面的潛力獲得充分發展的歷程與結果,意即個體本身生而俱有但潛藏為露的良好品質,得以在現實生活中充分展現出來。   自我實現可視為個體發展的歷程,在此歷程中促使個體發展與導向個體發展者,就是自我實現。也就是說,個體之所以存在,之所以有生命意義,就是為了自我實現。人本主義的心理學大師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在1940年代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中,他將研究焦點放在心理健康的個體上,特別是那些所謂「自我實現」(Self-actualized)的人身上,嘗試歸納出那些對生命感到滿意、能發揮潛能又具有創造力的人的共通點。自我實現需求的目標是自我實現,或是發揮潛能。達到自我實現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決問題能力增強,自覺性提高,善於獨立處事,要求不受打擾地獨處。要滿足這種盡量發揮自己才能的需求,他應該已在某個時刻部份地滿足了其它的需求。當然自我實現的人可能過分關注這種最高層次的需求的滿足,以致於自覺或不自覺地放棄滿足較低層次的需求。 四、自 我 實 現 理 論 自我實

文档评论(0)

zhuw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