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第四节 颤 证PPT.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内科学第四节 颤 证PPT

2018-1-24 中医内科学 第四节 颤 证 2018-1-24 中医内科学 学习提纲 2018-1-24 中医内科学 1.颤证的定义是什么?其范围主要包括现代医学的哪一类疾病? 2. 病位在哪。病性是什么? 3.颤证的病因病机主要有哪几类? 4.颤证的辨证要点和治疗原则是什么? 5.颤证的常见证型有哪些?如何辨证论治? 6.颤证的调摄需注意哪些内容? 7.近年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有何进展? 2018-1-24 中医内科学 概 念 2018-1-24 中医内科学 定义 颤证是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轻者表现为头摇动或手足微颤,重者可见头部振摇,肢体颤动不止,甚则肢节拘急,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本病又称“振掉”、“颤振”、“震颤”。 2018-1-24 中医内科学 孙一奎《赤水玄珠·颤振门》又提出气虚、血虚均可引起颤证,治法为“气虚颤振,用参术汤”,“血虚而振,用秘方定心丸”。此外又指出:“木火上盛,肾阴不充,下虚上实,实为痰火,虚则肾亏。”治法宜“清上补下”。 至今上述治法仍有临床价值。 迨至清代,张璐《张氏医通·颤振》在系统总结了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I临床实践,对颤证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及其预后有了较全面的阐述,认为本病多因风、火、痰、瘀、虚所致,并载列相应的治疗方药十余首,使本病的理法方药认识日趋充实。 2018-1-24 中医内科学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西医学中震颤麻痹、肝豆状核变性、小脑病变的姿位性震颤、特 发性震颤、甲状腺机能亢进等,凡具有颤证临床特征的锥体外系疾病和某些代谢性疾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范围 2018-1-24 中医内科学 诊查要点 2018-1-24 中医内科学 诊断依据 1.头部及肢体颤抖、摇动,不能自制,甚者颤动不止,四肢强急。 2.常伴动作笨拙,活动减少,多汗流涎,语言缓慢不清,烦躁不寐,神识呆滞等症状。 3.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一般呈隐袭起病,逐渐加重,不能自行缓解。部分病人发病与情志有关,或继发于脑部病变。 2018-1-24 中医内科学 病证鉴别 颤证与瘛疚的鉴别 瘛疚即抽搐,多见于急性热病或某些慢性疾病急性发作,抽搐多呈持续性,有时伴短阵性间歇,手足屈伸牵引,弛纵交替,部分病人可有发热,两目上视,神昏等症状; 颤证是一种慢性疾病过程,以头颈、手足不自主颤动、振摇为主要症状,手足颤抖动作幅度小,频率较快,而无肢体抽搐牵引和发热、神昏等症状,再结合病史分析,二者不难鉴别。 2018-1-24 中医内科学 相关检查 颅脑CT、MRI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因脑部疾病引起颤证的诊断。眼底角膜色素环(K—F环)检查,血铜、尿铜的测定和肝功能的检查,有助于因铜代谢异常性疾病引起颤证的诊断;检测T3、T4及甲状腺机能,有助于内分泌疾病的诊断。 2018-1-24 中医内科学 辨证论治 2018-1-24 中医内科学 辨证要点 颤证首先要辨清标本虚实。肝肾阴虚、气血不足为病之本,属虚;风、火、痰、瘀等病理因素多为病之标,属实。 一般震颤较剧,肢体僵硬,烦躁不宁,胸闷体胖,遇郁怒而发者,多为实证;颤抖无力,缠绵难愈,腰膝酸软,体瘦眩晕,遇烦劳而加重者,多为虚证。但病久常标本虚实夹杂,临证需仔细辨别其主次偏重。 2018-1-24 中医内科学 治疗原则 本病的初期,本虚之象并不明显,常见风火相煽、痰热壅阻之标实证,治疗当以清热、化痰、熄风为主; 病程较长,年老体弱,其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等本虚之象逐渐突出,治疗当滋补肝肾,益气养血,调补阴阳为主,兼以熄风通络。 由于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多在本虚的基础上导致标实,因此治疗更应重视补益肝肾,治病求本。 2018-1-24 中医内科学 证治分类 1.风阳内动证 主证:肢体颤动粗大,程度较重,不能自制,眩晕耳鸣,面赤烦躁,易激动,心情紧张时颤动加重,伴有肢体麻木,口苦而干,语言迟缓不清,流涎,尿赤,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脉弦。 证机概要:肝郁阳亢,化火生风,扰动筋脉。 治法:镇肝熄风,舒筋止颤。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合镇肝熄风汤加减。前方具有平肝熄风,清热安神作用,适用于肝阳上亢,震颤,烦躁,眩晕者;后方具有镇肝熄风,育阴潜阳,舒筋止颤作用,适用于水不涵木,阳亢化风,风阳扰动筋脉之颤证。 2018-1-24 中医内科学 常用药 天麻、钩藤、石决明、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镇肝熄风止颤;生地黄、白芍、玄参、龟板、天门冬育阴清热,潜阳熄风;怀牛膝、杜仲、桑寄生滋补肝肾;黄芩、山栀清热泻火;夜交藤、茯神宁心安神。 加减 肝火偏盛,焦虑心烦,加龙胆草、夏枯草;痰多者加竹沥、天竺黄以清热化痰; 肾阴不足,虚火上扰,眩晕

文档评论(0)

djdji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