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药在川陕苏区红军时期的作用
中医药在川陕苏区红军时期的作用
1932年12月底,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西征两个月转战数千里来到川北,建立了以“通南巴”为中心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中,伤病员与日俱增,而西药、西医奇缺,这时候民间中草药和乡村中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32年12月底,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西征两个月转战数千里来到川北,建立了以“通南巴”为中心的川陕革命根据地。根据地军民团结一致,浴血奋战两百多场,迅速发展和扩大,成为毛泽东主席肯定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大区域”。在这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中,伤病员与日俱增,而西药、西医奇缺,这时候民间中草药和乡村中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中医药治愈了千千万万红军官兵,为确保红军的健康和伤员的救护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川陕苏区的发展壮大作出了巨大贡献。
巴中山区中草药材丰富
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内在“救死扶伤 战地血花”展览区域展陈了诸多医院使用过的文物:药箱、提篮、石碾……这些都是红四方面军总医院和工农医院使用过的物件。原来,大巴山的中药材和中医在川陕苏区时期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
红军入川以前,通南巴人民生活艰苦、缺衣少食、生病无钱医治,根本谈不上医疗卫生。民谣“穷得狗往锅里卧,生疮害病颇命磨”道出了老百姓的无奈。川陕苏区建立后,党和政府提出了“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开办了许多医院、医疗卫生所,免费为贫雇农治病,显著改善了苏区人民的健康情况,初步实现了苏区人民“病有所医”。然而苏区专业医务人员稀有,加之被敌方严重经济封锁,西药急缺。这时候,川陕苏区优越的山势地形地势孕育的乡土中草药和地方中医为革命工作顺利开展、确保红军的健康和伤员的救护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广大川陕人民群众在老一辈革命家的坚强领导下创造了许多不可磨灭的医疗卫生文明建设经验。
巴中中药材资源分布广泛、储量丰富。据调查统计,共有原生中草药材1600多种(有大宗常用品种598种),其中,源于植物的1552种,源于动物的178种,源于矿物数十种,加工品6种,总蕴藏量在3000万斤左右,被收录入《国家药典》的道地药材品种90个,是国家道地中药基地,特别是通江的银耳被称为补养身体的重要食用药材。川陕苏维埃时期,红四方面军总医院、川陕省工农医院内、外、妇诸科以及各军队医院、医疗院,均以中草药为主,自采、自制、自用。
战事频繁 建立医疗卫生机构网
建立红军医院是川陕革命时期红军所做的大事之一。正如徐向前元帅在他的回忆中评价川陕苏区说:“川陕革命根据地是用枪杆子打出来的,根据地的历史就是武装斗争的历史”。
根据战事发展需要,为满足频繁战争产生的伤病员和川陕苏区干部群众寻医问药的紧迫要求,建立医疗机构势在必行。据不完全统计,川陕苏区创办了红军总医院1所,分医院5所,军医院5所,团医务所44所,工农总医院1所,分医院6所,县工农分医院23所,工农药店、药铺160多个,组成了川陕苏区庞大的医疗卫生机构网。
红四方面军总医院属军队医疗体系,是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的直属机构,编制相当于军级,原名总指挥部医院,初设泥溪,后改建为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野战总医院。因为战事需要几经周折,落址沙溪王坪村,另在兴隆、新场、板凳垭、桑丝坪设立5个分?t院。由于川陕苏区处于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中,总医院既要领导医疗卫生工作,又要监管行政事务。因此,总医院在组织机构方面的设置就不同于一不般的医院,它是一个医、政、军三者合一的机构。下设政治部、医务部、总务处三大部门和分医院。
其中,医务部负责治伤医病,下设中医部、西医部、护士学校等,共有医务人员189人,中医医生32人,西医医生12人,护理人员145人。总医院分布在王坪村周围方圆10余里的民房内,平时有3000、战时有5000伤病员在此就医。如此多的治疗对象,医院的药品来源是长期持续需要的,当时一靠缴获,二靠白区买进,三是自制,四是大量使用地方中医中药。
川陕省工农总医院,1933年8月在瓦室肖口(啸口)村建立,直属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内务部,专门为党政机关团体和人民群众治病,是中医中药组成的一所医院。医生13人、药房5人,病床1000余张。每天收治病人少则80余人,多则500余人。后因疾病流行,分别在红江县瓦室铺、河坝场、鹦哥嘴、巴中清江渡、观音岩、镇龙观设立6个分医院,各区乡大场镇内设工农药房或药铺,聘请当地中医为军民治病。长赤县沙溪区经济公社的工农药店有1名坐堂医生,3名工作人员,300多种中草药,每天抓中药50多包,一般百姓只算药费成本,不准赚钱。
西医药严重短缺 中医药发挥作用
伤病员剧增,增植药草,自制药品,救病解难。川陕苏区时期,战事频繁、总医院日接收伤员数3000――5000人,万源保卫战最艰苦的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