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经济转型的压力与动力】.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亚洲经济转型的压力与动力】

亚洲经济转型的压力与动力 2010-8-13 刚刚结束的博鳌亚洲论坛2010年年会以绿色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关注亚洲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转型的压力主要来自美国主推“可持续和均衡增长框架”以解决世界经济失衡问题,而动力则来自亚洲国家日益清醒地认识到,在现有的发展模式下难以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亚洲经济奇迹仍将继续   亚洲地区是不断创造经济奇迹的地方。大部分亚洲国家都具有一定基于儒家思想的共同价值观,比如提倡节俭和量入为出、集体主义、家庭和睦、和谐共处等,再加上相同或相近的经济基础和条件,决定了亚洲经济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共性。一度以来,亚洲大部分地区相比美欧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消费层次、消费能力和意愿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经济全球化把这种经济落差,转化成为亚洲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亚洲地区强调面向美欧地区出口为导向的低成本生产,充分发挥了亚洲地区阶段性的要素禀赋优势。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出口导向的外向型经济模式的潜力不断引起世界惊叹。   但随着这种模式的长期发展,弊端不断显现,经过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小波折后,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海啸再次敲响了警钟。财富的增加给亚洲国家带来的也不全是繁荣。正如有人质疑:财富真的像海水一样,喝得越多,就越口渴吗?   首先,原料和市场两头在外的模式,使得亚洲国家经济发展易波动,依附性高。其次,亚洲经济发展水平的整体提高,缩小了与美欧市场的差距,国内市场的重要性凸显,外驱动力下降。再次,低成本劳动力优势的另一面就是民众消费能力的低下,国内消费市场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因此必须要用创新等形成的竞争优势取代成本优势。最后,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以及民众环保意识的提升,要求过度消耗资源的发展模式必须适可而止。   由于长期重视国家和民众的积累,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有“充足的弹药”来抵御经济衰退,在此轮全球性金融危机中率先复苏。这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历次经济危机中都没有的现象。以往都是发达国家首先经济复苏,进而带动其他国家复苏。而现在世界经济要依仗中国等亚洲国家的经济拉动。亚洲开发银行行长黑田东彦指出,中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的出色表现成为拉动全球经济走出危机的重要力量。亚洲国家率先复苏,并积极寻求经济转型,也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抢占经济制高点创造了良机。在美欧等国捉襟见肘、以债养债的困窘中,亚洲经济奇迹仍在延续。   亚洲经济转型关键在中国   日本和韩国等国经济地位和作用的提升,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世界经济东西方比重的失衡,而中国的崛起真正引发了世界格局向东方的倾斜。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0余年的发展,世界对中国的看法也渐趋理性和客观,从“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到“中国责任论”,中国在作为世界经济治理主要平台的二十国集团中成为重要成员。中国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亚洲经济转型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中国能否顺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   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达到8.7%,而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1.9%;而通过对外经贸合作和“走出去”步伐的加快,中国的经济发展为世界其他地区、特别是亚洲地区的经济复苏提供了有利支撑。2009年,中国在战后首次超越美国成为日本最大的出口目的地。根据世贸组织最新统计显示,截至2009年底,中国已超越德国而成为全球第一出口大国。世贸组织统计数据传递的更重要信息是,2009年中国还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进口国。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大量的进口中包含了相当比重的用于制造出口产品的原材料和半成品,但中国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市场转型的方向已经明晰,中国经济转型所拓展的发展空间将为中国本身和世界带来巨大的商机。   在中国之前,曾有三个国家被先后冠以“世界工厂”的称号:英国、美国、日本,成为世界工厂是中国经济崛起的必经阶段。而中国目前仍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期阶段,以劳动密集型加工业为主要特征的世界工厂初级模式,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对解决向城市转移的劳动力就业,提高其收入,仍将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化拉长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也带来了多层次的经济转型。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中国用了5年,日本用了11年,德国用了15年。2009年我国人均GDP接近370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已经接近“上中等收入”国家的低限水平。而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人均GDP都已经超过1万美元,达到了中等发达收入水平,并成为消费热点地区。随着中国高速铁路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消费热点地区对京津塘、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经济带动和联动效应更加突出。中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中西部地区,经济转型的方向将重在承接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梯度转移的产业。   中国政府也开始加大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在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方面加大社会公共产品的供给。如同铁路、公路和机场等基础

文档评论(0)

yan69869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