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共张
同学们,现在让我们上课!??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真理的价值是永恒的,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竹外桃花三两支, 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 《庄子》里有个“屠龙术”的故事。说的是有个人,去向支离益学习屠龙的本领.把千金的家产都耗费光了。他学了3年技术才得精通,但是天下没有地方可以找到龙.因而也就没有地方去施展他的本领。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认识从何而来? 到何而去? 由何发展? 由何检验? 通过美国和前苏联通过对月球发射探测器并着陆采样,已获得有关月球地貌、重力、磁、构造和物质组成等多方面资料。通过过嫦娥一号、嫦娥二号两次任务,我国探月工程取得了丰硕的科学成果。嫦娥三号探测器在月面工作期间,肩负科学探测使命的各台有效载荷性能稳定,开展了“观天、看地、测月”的科学探测活动,获得大量探测数据。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镜头一:探月之旅之收获 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怎么来的?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 哪些名言体现了这个哲学道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直接经验 间接经验 通过学习知识或从别人那里获得 通过实践获得 实践是认识唯一来源 认识途径 注意:认识的来源≠认识的途径 —— 通过实践获得 如何理解: 1、“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2、“秀才不出门,难知天下事。” 说明每个人受主客观条件限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事参加实践。 (可以获取间接经验) 对客观事物的真正认识,还必须亲自参加实践,才算理解深刻。 (可以获取直接经验) 镜头二:探月之旅之动力 月球具有可供人类开发和利用的各种独特资源, 是对地球资源的重要补充和储备。一、地球资源的有限为人们开发月球资源提出了新要求。二、从最初用裸眼到后来用望远镜观测月球,再到探月行动进入空间探测阶段,借助于新的观测工具,人们对月球的认识越来越全面。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自身的认识能力也有了大大的提高。 思考:人们对月球认识的变化表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们实践 ① 新问题 遇到 产生 新要求 推动 新探索和研究 ② 实践的发展 提供 认识工具 认识的发展 促进 ③ 锻炼 人的认识能力 实践 提高 哪些名言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吃一堑,长一智 学然后知不足 书到用时方恨少 失败是成功之母 练习:为了应对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针对第一代互联网数据包传送格式设计时的局限性,世界互联网工程组织设计并正式发布了面向下一代互联网的数据包传送格式。这表明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真理具有客观性绝对性 D.认识推动事物发展 强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强调通过实践产生认识(来源),前提是还没有这种认识。后者指推动认识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是实践。前提是已经有这种认识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如何区分? 传说,嫦娥偷吃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儿讨来的不死之药,逃奔到了月亮。月亮上广寒宫里琼楼玉宇,但嫦娥孤独凄凉。嫦娥让吴刚砍伐桂树,让玉兔捣药,想配药飞回人间与后羿团聚。 根据 “阿波罗11号”通讯档案,1969年7月20日,在休斯敦地面指挥中心的罗纳德·埃文斯对太空中准备登月的宇航员说,“有人要你们(在月球)注意一个带着大兔子的可爱姑娘。在一个古老的传说中,一个叫嫦娥的中国美女已经在那里住了4000年…… 各国在对月球的探测中有没有发现嫦娥,玉兔,广寒宫?这则事例给了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镜头三:嫦娥奔月之真假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本身无法成为判断标准 客观事物自身无法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它 主观 客观 实践 【提示】实践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来的桥梁和纽带。人们把观念中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两者对照,就能判断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