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12章 特异性免疫
第 十二 章 特异性免疫;【学习目标】;特异性免疫的特点: ;第一节 抗原(antigen,Ag) ; 免疫反应性:即能与相应的抗体和效应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性能 ;二、 抗原的基本特性
(一)异物性 免疫系统具有识别“自己”与“非己”的能力
1.化学结构与自身正常成分不同的物质:①异种生物之间; ②同种异体(型)之间; ③自身组织成分发生改变。
2.胚胎期未与免疫细胞接触过的物质 如因外伤逸出,与免疫细胞接触后,引起免疫应答。
(二)一定的理化性状
1.大分子物质:分子量越大 、化学结构越稳定 、免疫原性越强
2.化学组成与结构 :含苯环氨基酸的蛋白质是良好的抗原,活性基团的位置与间距具有易接近性,则免疫原性增强 ;三、 抗原的分类
1.根据抗原的性能分为完全抗原和半抗原。
2.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为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和自身抗原。
3.根据抗原的来源分类分为天然抗原、人工抗原(经化学或其他方法变性的天然抗原)和合成抗原(化学合成的多肽分子)。
4.根据诱导抗体产生是否需要T细胞辅助分为:
①胸腺依赖性抗原
②非胸腺依赖性抗原 ;四、 医学上的重要抗原
(一)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
病原微生物是含有多种抗原决定簇的复合体
细菌:表面(K)抗原、鞭毛(H)抗原、菌体(O)抗原等
;病毒: 衣壳—蛋白抗原 包膜—糖蛋白抗原
病原微生物代谢产物:
外毒素:细菌分泌的毒性蛋白质。具有毒性与免疫原性
类毒素:外毒素经0.3%~0.4%甲醛处理后,失去毒性但 仍保持免疫原性。
;(二)动物免疫血清
具有两重性
既是特异性抗体 有中和毒素的作用
又是异种抗原 异种动物的血清蛋白对人具有免疫原性, 可导致血清过敏性休克
;(三)同种异型抗原
1.血型抗原
人类血型抗原有40余种抗原系统,主要有ABO系统和Rh系统
(1)ABO血型系统:
;(2) Rh血型系统:
恒河猴的RBC→家兔→抗恒河猴RBC抗体(免疫血清)+人RBC →凝集反应(+)
实际意义 ? 新生儿溶血症
;2.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同种异体之间在进行器官移植时,会出现移植排斥反应,这种代表个体特异性的抗原称为移植抗原或组织相容性抗原。人类称白细胞抗原(HLA)。
(1)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基因群:
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人类的称为HLA复合体。位于第六号染色体的短臂上一群紧密连锁的基因。
编码的产物 :
HLA-Ⅰ类抗原
位于细胞膜表面
HLA-Ⅱ类抗原
HLA-Ⅲ类抗原 存在于体液中
;(2)HLA-Ⅰ/Ⅱ类抗原结构:
均有四个功能区:
①肽结合区
结合的内源性或外源性抗原肽→被HLA-Ⅰ或HLA-Ⅱ类分子分子运送提呈 →CD8+T 细胞或CD4+T 细胞识别
②免疫球蛋白样区
为T细胞CD8分子或CD4分子结合的部位
③跨膜区
将HLA-Ⅰ/Ⅱ类分子锚定在细胞膜上
④胞浆区
与细胞内外信号传递有关。
;(3)HLA-Ⅰ/Ⅱ类抗原的分布:
HLA-Ⅰ类抗原分布于人体有核细胞表面
HLA-Ⅱ类抗原分布于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抗原提呈细胞及活化的T细胞表面
(4)HLA-Ⅰ/Ⅱ类抗原的作用:
①诱导移植排斥反应,同种异体移植物存活率顺序依次是:同卵双胞胎同胞亲属无亲缘关系者。
②HLA-Ⅰ/Ⅱ类分子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参与抗原的处理与提呈
③约束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
④调节免疫应答 ;(四)肿瘤抗原
指细胞在癌变过程中出现的新抗原及过度表达的抗原物质的总称。
1.肿瘤特异性抗原
2.肿瘤相关抗原 如甲胎蛋白( AFP )
3.病毒诱发的肿瘤抗原
五、超抗原
超抗原是一类特殊的抗原性物质,在极低浓度(1~10ng/ml )下可激活大量T细胞克隆(T细胞库中约2%~20%的T细胞),并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三、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3.与细胞表面Fc受体结合介导免疫细胞活性
(1)调理作用:IgG + 抗原(颗粒性) → Fc受体(单核、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 → 促吞噬细胞吞噬;
(2)ADCC作用 :IgG + 抗原(靶细胞) → Fc受体(NK 细胞)→ 杀伤靶细胞
(3)介导超敏反应:Ⅰ型、Ⅱ型和Ⅲ型超敏反应。
4.通过胎盘(IgG)和黏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5-2030中国牛仔服装行业市场深度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docx
- 八大特殊作业安全管理培训(最新版课件).pptx
- 酒店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doc VIP
- 个人业绩相关信息采集表含政治表现、最满意、主要特点、不足.pdf VIP
- 新22J09 附属建筑-标准图集.docx VIP
- 世界各国语言.doc VIP
- 《新媒体传播》课件.ppt VIP
- 2025年安全员c2考试试题库(答案+解析).docx
- GBT45001-2020SO45001:2018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pdf VIP
-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案: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知识.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