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荷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四川荷叶”   [摘要] 四川的说唱艺术源起很早,1959年成都近郊出土的几尊东汉陶制说书俑,“击鼓说书,喜形于色”,可见当时说唱艺术就很流行了。在四川众多的曲种中,说唱艺术“四川荷叶”与四川金钱板被称为成都曲艺“双绝”,并被列为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唱腔音乐移植于川剧高腔,其伴奏音乐所击点子均系简化了的川剧锣鼓牌子,故被称作是简化了的川剧。   [关键词]“四川荷叶” 川剧 说唱      被誉为“天府之国”的四川,其独具特色的“川味”文化艺术(无论是戏剧、音乐、曲艺、文学等都)魅力无穷、雅惊四座。尤其是可称作是四川的代名词的川剧。以“五腔共和”而堪称中国戏曲声腔艺术的“活化石”。其许多神秘的表演绝技不仅中国人叹为观止。也使得许多外国人惊叹不已。四川的说唱艺术(有的称“曲艺”)与川剧一样令人陶醉,不仅曲种多而且表演生动活泼。四川的说唱艺术源起很早,1959年成都近郊出土的几尊东汉陶制说书俑,“击鼓说书,喜形于色”,可见当时说唱艺术就流行了。唐宋时四川民间说唱艺术更盛,据唐人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记叙其成都见闻:“予太和末,因弟生日。观杂戏,有市人小说……”宋人岳珂也称:“蜀伶多能文。俳优率杂以经史。”四川曲艺。品种多样。各具风采。其主要的传统曲种有四川扬(洋)琴、四川竹琴又称为道琴(情)、四川相书、四川清音、四川金钱板、四川评书、四川荷叶、四川盘子、四川花鼓等。建国以后,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四川说唱艺术在表演形式、内容甚至曲种等方面都有所发展和创新。在国内外都有较大的影响。      一、“四川荷叶”概述      在四川众多的曲种中,说唱艺术“四川荷叶”,与四川金钱板被称为成都曲艺“双绝”。并被列为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属于单人说唱的表演形式,演员以左手苏镲、檀板,右手持竹签击镲伴奏。因苏镲系以红绸下垂状如荷茎托叶而得名,流行于四川汉族地区,约形成于清末。   1、“四川荷叶”的形成   早期四川荷叶即川剧的清唱、演唱折子戏或片段。唱腔与词本袭用川剧。竹签、苏镲、檀板按川剧锣鼓点子敲击。关于它的形成。还流传着一个小故事。说是一位非常老实川剧艺人(司鼓),因为戏班倒闭了,在其他人几乎将班主的服装、道具等行头分了个光的情况下,他只拾得了一副檀板、半扇苏铰,最后他便凭着这副行头,流浪于城镇码头、茶房酒肆。用一根竹筷敲击苏铰,以檀板击拍配合,敲打出川剧的各种锣鼓点子。一个人到处去为人清唱川剧而谋生。其实不管这个故事的真与假,但荷叶的确与川剧有着不解之缘。不少川剧演员对演唱“四川荷叶”都能无师自通,而且在旧时川剧戏班的对外联系人,在请各地会首点戏时,往往先用唱“四川荷叶”的形式,绘声绘色地介绍戏中精彩唱段,以次来宣传戏班节目的内容。   2、“四川荷叶”的发展   四川荷叶在后来的发展中,出现了说唱故事,称为“书词派四川荷叶”或“曲艺四川荷叶”,不再演唱川剧片段,而演唱移植于四川金钱板的长篇评书与短篇小段。演唱时先打一段前奏,称为“闹台”,再说正书。有站唱,二人、三人对唱等形式。唱词格式与金钱板相似。7字句和10字句居多。与金钱板在曲目上经常互借。在曲目上有长篇和短篇之分,长篇多移植历史故事,其结构系韵散相杂,形式说唱相间(即“风绞雪”),故又称为“唱书”。长篇书主要在固定的茶馆挂牌演唱(登馆)。每部书可说唱三五个月甚至更长。新中国成立以后,“四川荷叶”常与其他曲艺同台演出,故长篇渐少而以短篇小段为主,并创作演唱了一批新曲目,如《懒汉与鸡蛋》、《双枪老太婆》、《助人为乐》等。短篇小段主要在跑码头,赶乡场时演唱,称为“做水棚”,并多与花鼓、连厢或戏法等形式合伙卖艺。   抗日战争时期,不少艺人加入各地的抗日宣传队,因宣传需要,故曲目多为短篇小段。如《六十年国耻》、《保卫上海》、《赵金标大战芦沟桥》等。   50年代后,四川荷叶艺人加入各地的曲艺团、队。与其它曲艺形式在书场或剧场同台演出。此时创作演唱了不少新曲目,如《懒汉和鸡蛋》、《双枪老太婆》、《助人为乐》等,同时还出现了一批业余爱好者。活跃于工厂、农村。1953年,何克纯演唱的《耗子告猫》参加了全国首届音乐舞蹈会演。他的《十字坡》、《小菜打仗》等曲目亦脍炙人口。      二、“四川荷叶”的唱腔      四川荷叶的唱腔音乐移植于川剧高腔。主要曲牌有[红衲袄]、[江头桂]、[香罗带]、[梭梭岗]、[流水腔]、[富贵花]等。后期的“书词派四川荷叶”只是演唱内容发生了变化。唱腔却依旧。只对每个曲牌作一些板式变化。但未严格板腔化。主要板式有[散板]、[一字]、[二流]、[三板]等。在伴奏上,四川荷叶以竹签敲打苏镲与击板相配合为其伴奏。其所击点子均系简化了的川剧锣鼓牌子。在开唱前打击一段前奏,称为“闹台”。演唱中击板以控制节奏速度。同时敲击苏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