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溺情羊先梦境 最后的鸟图腾
民俗摄影人都对“羊先村”――这个锦鸡舞的发源地有一种魂牵梦萦的牵挂。传说中的羊先村地驻华南,这里无严寒,无酷暑!这片听起来和看起来都好似人间仙境的地方――就是丹寨县羊先村。苗族是这里避不开但又不会厌倦的话题。
吃新节 芦笙吹响长裙舞
每到“吃新节”,摄影人就要背上能带的各种摄影器材随时准备出发。在贵州省丹寨、雷山、台江等县,吃新节是苗族人一年中仅次于苗年的大节。俗话说:“牛歇谷雨马歇夏,人歇‘吃新’不要哇”。在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中,“吃新节”也许是唯一没有确定日期的节日。其时约在农历“小暑”到“大暑”之间,以早稻成熟为标志。因为各村水土、气候条件不尽一致,早稻成熟往往会相差一天或几天。所以即便在同一个乡里,各村的“吃新”也会有先有后。各个寨子的“吃新节”往往一个寨子接着一个寨子地连着过,时间跨度达几个月,一直到农历的年末。在丹寨地区,排调镇的羊先地区是在每年的农历9月第一个鸡场天,而扬武乡的排倒莫地区则是在每年的农历9月第一个虎场天,这样一个县的寨子排下来,吃新节可以过二个多月,所以在这几个月,几乎天天都在过节,真是热闹非凡。
吃新节当天,每走近一个苗族村寨,耳朵里就听到远处寨子里传来的阵阵芦笙,那是芦笙手们一声声的呼唤,催促村里的女孩子们集中到跳月场上。寨子里各家各户到处都能听到阵阵的鞭炮声,那是客人进家前所必须做的礼信,全村到处都呈现着热闹与祥和。丹寨县内的吃新节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吃新节”意为“吃新米节”,就是在每年稻米快要成熟的10月份,人们就要到田里摘取一点新长成的稻米来煮吃,以庆贺当年的丰收在望。作为水稻耕作文化的一个传统祭祀日,“吃新节”以及与它相关的传说、仪式曾随着民族的交融,在我国南方各民族包括汉族中长期延续。日月穿梭,苍海桑田,绝大多数民族都已淡忘了这个神圣节日的今天,苗族,仍然执着地在吃新节杀鱼斗牛、跳月吹笙来庆祝。
在过节的前几天,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准备新米和窖酒,姑娘和妇女们在精心准备着过节的盛装,小伙子们忙着修整芦笙,准备在节日里一展身手。到了吃新节那天,亲友们都挑着礼品,带着芦笙到亲戚的寨子来与亲朋好友们共度节日。节日当天,整个寨子非常热闹,斗牛、跳月是最有代表性的节目,男人们都在场子里关注斗牛的勇猛,而女人们则在跳月场上翩翩起舞,特别是未婚的姑娘们,身穿美丽的盛装,头戴漂亮的银饰,手持手帕随着芦笙曲调节拍翩翩起舞,尽力地展示自己的舞姿和衣服上的手绣工艺,小伙子们则卖力地吹奏动听的音乐,以引起姑娘们的注意。整个舞要一直跳到太阳下山月亮升起才曲终人散。
锦鸡舞 多彩舞蹈出深山、多彩生活在高原
苗族锦鸡舞(下称锦鸡舞)发源于贵州省丹寨县排调镇境内,主要流传于苗族“嘎闹”支系中的麻鸟型短裙的苗族地区。这支苗族系远古鸟图腾部落的后裔,锦鸡舞是远古图腾潜移默化的演化物,只是将鸟和凤变得更具体、完善而美丽。锦鸡舞属芦笙乐舞,芦笙与舞蹈互为载体,在芦笙舞蹈中,刻意模仿锦鸡求偶中的步态、神态跳舞。
在苗族的盛大节日:“吃新节”“祭祖”“苗年”都要跳锦鸡舞。村寨里的女性从小就学会跳锦鸡舞。各村寨的锦鸡舞虽各有特色,但基本上保持了锦鸡舞的原貌。锦鸡舞最初的功能与祭祖有关,在12年一祭的祭鼓活动全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锦鸡舞的曲目有着严格的定制,传递了苗族远古的信息。锦鸡舞在现实生活中为青年男女的爱情起着桥梁作用,在“吃新节”等大型民族活动中和“跳月”等活动中,让青年男女跳舞交心,以乐示爱。苗族锦鸡舞的表演内容有祭祖和文化娱乐两大内容。在祭祖活动中,要制木鼓,把祖先的神灵请到鼓里,然后用芦笙及芦笙舞(锦鸡舞)唤醒他们,即“唤鼓”或“醒鼓”,之后每一个祭祀环节,都要吹演芦笙舞,直到把祖灵请到原地安息,节日娱乐是锦鸡舞表演的最大内容,婚庆、迎客的礼仪等均可见锦鸡舞的真颜。
锦鸡舞的表演形式常见的是集体舞,而且场面宏大,男吹芦笙在前,女性随后,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圆圈跳,少则七八人,多的不限,并围成两三圈不等。近年来也有双人或四人舞在民间出现。演奏的都是锦鸡芦笙曲,内容也为模拟锦鸡斗架或讨花带。锦鸡舞的角色分芦笙演奏者和锦鸡扮演者,一般男性吹芦笙演奏,女性为锦鸡舞伴。芦笙与舞蹈互为载体,是苗族舞蹈不可或缺的工具,锦鸡舞的伴奏乐器――芦笙,苗语称:“更拉”,又称“四滴水”。表演锦鸡舞时,男性吹芦笙作前导,女性随后起舞,排成一字形,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圆圈跳。下肢动作多,上肢动作少,左右手垂直于短裙边放松,随舞姿自然摆动,脚步尾尾律动,回环复沓、优雅流畅,含情脉脉,细腻娓婉,酷似锦鸡在行乐觅食。锦鸡舞在无数的传承创造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曲调有近百种,而舞步更加独特。步、上肢、腰、手、膝等,都有自己的一招一式。它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