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联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docVIP

浅谈对联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对联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在传统文化日益回归、国学逐渐复兴的背景下,如何引导学生更多地了解和关注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每位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在众多的国学文化中,对联以其历史悠久、形式短小、内涵丰富引起教育界的高度重视。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挖掘对联潜在的语文功能,并将其恰当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关键词]对联;高中语文教学;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8-0120-02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籍、博大精深的学问、光辉璀璨的思想。如何继承和发扬其中有价值的民族文化遗产,并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教学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精神,塑造学生的人格魅力,是语文教学工作者一直思索和探求的问题。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对联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对联知识虽然在教科书中没有系统讲解甚至没有重点要求,但是对联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应该予以继承和发扬。更重要的是,对联中蕴含着传统的人文观念、历史价值、思想意识和写作手段直接指向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对联的鉴赏与写作中可以显现出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下。      一、中国传统的对联教学      对联,古代称之为属对,古人对属对相当重视。文史学家周韵先生曾说过:“在中国文学各种有韵之文的体裁中,如骈文、诗词、赋铭,都要以对联为基础。所以过去的读书人,无不以对对子为基本功,这门基本功练好了,才能进人各种体裁的领域中。”①可以看出,古代文人学士将属对视为体现个人才华素质的有效手段。   属对的历史即对联发展、盛行之历史,其悠久从正史上可以追溯到晋代文学家陆云和荀隐初次会面时的对话:“旧下荀鸣鹤,云间陆士龙。”鸣鹤、士龙分别为二人的字,这是一副艺术性颇高的人名对,被普遍视为最早的关于对对子的记载。②然而,将属对纳入语文教学当中,并使之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则要滞后得多。留存至今的北宋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制定的《京兆府小学规》对小学课程的安排有具体规定,在三个学业等第中,其中第二等的日课程安排为:念书约一百字,学书十行,吟诗一绝,对属一联,念赋二韵,记故事一件。③可见属对作为一门课程出现是在宋代。   张志公先生曾经在《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中用专门章节来论述属对。属对作为教学手段一般在儿童入学的第三个年头,也就是在启蒙阶段的集中识字和进一步的识字两个教学步骤之后,教儿童学属对。最初大概以学作骈文和学作近体诗为目的,发展到后来,属对成了启蒙之后一种必修的课程。苏洵在文章里也写道:“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由此可见,属对的目的已经不再是专为学作近体诗,而是语文基础训练的一种手段。明清时期是对联的繁盛期,无论公学还是私塾,都把对课作为必修之课。学堂多采用《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蒙学读物,有的还附有李渔的韵对,如“天对地”、“雨对风”、“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等,以便学生最初属对的学习。这种从一字练起,一直练到七、九、十一言的严格而扎实的属对训练,不仅使学生从小就受到对联的教育,而且能达到良好的文化传统熏陶的目的。   民国时期,虽然新式小学渐渐取代了私塾,但是对课并没有完全消失。鲁迅先生早年也曾学习过对课,他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满怀深情地写道:“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给我读的书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加上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对课这种极有魅力的语文教学活动才逐渐消失。      二、对联在现代语文教学中的功能      元初学者程端礼在他的《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中就属对的作用有如下说明:“大学不得令日日作诗作对,虚费日力。今世俗之教,十五岁前不能读记正文,皆是此弊。但令习字演文之日,将已说《小学》书作口义,以学演文,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续下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更令记《对类》单字,使知虚实死活字,更记类首‘天、长、永、日’字,但临放学时,面属一对即行,使略知轻重虚实足矣。”④由此而知,当时老师教学生属对的目的是配合“习字演文”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字的“虚实死活”,掌握平、上、去、入四声。   在笔者看来,国学大师陈寅恪关于属对的论述更为精辟,他在《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一文中说:“其形式简单而涵义丰富,又与华夏民族语言文学之特性有密切关系者,以之测验程度,始能于阅卷定分时有所依据。”他从四个方面对“对对子”予以说明: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知分别虚实字及其应用;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分别平仄声;可以测验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可以测验思想条理。⑤   龚联寿先生在《联话丛编》的序言当中就专门提到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