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浅谈黄梅戏的继承与创新.doc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黄梅戏的继承与创新   鲁迅先生有这样一段话:“没有冲破一切传统思想和手法的闯将,中国是不会有新文艺的。”继承是为了创新,我们要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加以发展。从中国戏曲历史来看,任何一位有作为的艺术家都离不开这样一个规律:就是从师承到创造发展,到独树一帜。   师承学习是在前辈艺术家实践的基础上开始的。戏曲技术性强,最初总离不开模仿,就像初学美术一样,临摹到写生,揉合融化,逐渐达到炉火纯青,笔力天成、自立一体。如果仅仅停留在模仿上,你永远不能“自成一家”。   学习不能生吞活剥、一知半解,更不能生搬硬套。任何一个艺术家,无论是我们的戏曲演员,还是音乐家、舞蹈家、画家、书法家都要先师承,再创造发展,以至于独树一帜,形成自己的风格和流派。可是在传统师承的基础上,不创造革新,吃老本,因循守旧,必然坐吃山空。你看京戏,在程长庚那一辈,是在徽调基础上吸收了汉剧、秦腔、昆曲及各方面的戏曲艺术形成了京剧。到谭鑫培,京剧艺术就比较完备了。后来学谭鑫培的,凡是很好的继承,很好的创造革新,都做出了成就,象余叔岩、言菊朋、马连良等。就连周信芳也是谭派出身。可是他在谭派的基础上创造革新,特别是根据自身的条件进行创造发展,很快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自己的流派。有的单纯模仿,停滞于师承阶段,不去创造革新,不越雷池一步,形成不了自己的流派。我们学习继承前辈艺术家要学其艺术精髓。如著名黄梅戏艺术家严凤英老师有她独特的艺术风格。她在《打猪草》中扮演农家少女陶金花,她的演唱是那么甜美、清新、质朴、天真烂漫,极富乡村的泥士芳香,给人以“嗲”、“娇”的感觉。如果我们对这种表演上的特色,只作表面上理解,皮毛的学,盲目的用,那肯定会失败。“嗲”和“娇”是这个勤劳、朴实、聪慧、善良的农村小姑娘憨态可掬的写照,如果不掌握分寸、火候,一味的发嗲撒娇,不但“甜”不起来,还有些狐猸的味道,反而惹人讨厌。有的演员在模仿学习时没有更好地掌握,把“嗲”与“娇”夸张到很不适当的程度,或是不根据刻画角色的需要生搬硬套,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了。   近年来,随着影视剧、多媒体和各种精神产品的激增,人们对戏曲的欣赏水平大大提高,其兴趣已着重于“精”、“新”二字。现代文明的提高加上国际文艺的启迪交流,人们在思想上对创新的渴望越来越强烈。   我们继承艺术宝贵遗产,学习遗产的目的就是为了适应时代和观众的需要,不断的创新。曲贵新奇,历来如此,凡一切艺术都要求出新,这也是美学上一项重要的审美标准。著名黄梅戏艺术家严凤英、王少舫同志他们就师承了黄梅戏前辈艺人的艺术真谛,又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刻苦磨炼,精益求精,虚心地学习其它兄弟剧种的艺术精华。在演唱上,为求革故鼎新,另辟蹊径,根据需要,创立新腔,大大地发展、丰富了黄梅戏的声腔艺术;在演唱技术上,吐字归韵的清晰,圆润、行腔上的抑扬顿挫都能紧密的结合剧情,达到了令人叫绝的妙境;他们在表情上的细腻、逼真、舞蹈上风姿优美都使人耳目一新,在前人的基础上创新了自己独特的流派。早在解放初期,王少舫就在继承黄梅戏传统的唱腔中,吸收了兄弟剧种(如京剧)唱腔特点来丰富黄梅戏。他和作曲工作者一起创造了“平词”过门,取代了传统的锣鼓衔接。他们的精益求精和勇于继承创新精神为我们广大的戏曲工作者树立了光辉榜样。   在建国初期,京剧在安徽安庆与黄梅戏班同台演出,很多京戏演员就很有胆识,弃京投黄,并致力于采“京黄”这“蕊”,使其珠联壁合,使黄梅戏无论在唱腔上、表演上、伴奏上都规范化了。在严凤英等老一辈黄梅戏工作者的辛勤耕耘下,黄梅戏这朵新花才嫣然盛开。安徽的“黄梅戏”和“花鼓灯”具有很浓郁的地方色彩和艺术魅力,为全国广大观众所喜爱。黄梅戏就吸收了花鼓灯的一些表演手段,丰富了黄梅戏的剧种。艺术之间的相互吸收,保存了自己,也发展了自己。   繁荣黄梅戏艺术,必须革新黄梅戏艺术,使之适应时代要求,因为“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李渔语)。只有革新,我们的戏曲艺术才有前途。人们之所以推崇严凤英,是因为她作为黄梅戏革新的一面旗帜,作为推动黄梅戏艺术革新的艺术家群的代表人物,是作为黄梅戏艺术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的里程碑式的人物而载入史册。她为推动创新黄梅戏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继承传统就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传统。我们不能把戏曲传统艺术形式和现实生活内容加以割裂,如果只满足于程式技术的运用,而无视生活的决定性,这样势必导致形式主义。相反,如果抹煞传统表演程式的重要性,也将产生对于戏曲遗产的粗暴态度。所以对于传统艺术不但要选择运用,并且要创造性地发展新的艺术程式,为现代黄梅戏作出新的贡献。 3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