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五节 东胜堡潜山.doc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节 东胜堡潜山

第五节 辽河油田东胜堡变质岩油藏 一、东胜堡潜山构造特征 (一)、潜山构造位置、构造形态 东胜堡古潜山位于大民屯凹陷中央潜山带的南端,受西掉大断层所控制,呈北东向展布,是中生代末期形成的山系。到沙三沉积时,逐渐下沉于水下接受第三纪沉积,形成了古地貌残山。西掉大断层落差最大达1200m,断层面坡度58°,潜山呈单面山的形态向南东方向倾斜,坡度22°。潜山的东侧边部有一条北东向东掉断层,落差200m(图2-5-1)7.9km2(图2-5-2))475.4m未穿,胜14井钻遇视厚度166m未穿(图2-5-3)。距该互层段北部胜22井及南部胜18—10井均未钻遇到这种层段。因此,可推测斜长角闪岩与黑云母变粒岩互层段厚度约600m。 潜山中部主要分布有钠长浅粒岩、绿帘钠长变粒岩、黑云母变粒岩、角闪变粒岩,有时夹有云母石英片岩。其中黑云母变粒岩与角闪粒岩呈互层状。胜11—7井钻遇这种互层段厚度38m(图2-5-3)。此外,在胜13井还钻遇有阳起石交代岩,这种岩石一般是混合岩化晚期形成的热水溶液与围岩发生交代作用而形成,因此在分布上具局限性,常呈不规则的团块状。 潜山南部分布主要是二长浅粒岩及其混合岩。 除太古界变质岩外,还有晚期伴随断裂活动浸入的浅成辉绿岩及云斜煌斑岩。其中辉绿岩分布较广泛,岩体亦较大。胜8—4井于2710~2800m钻遇辉绿岩脉,视厚度90m(图2-5-3)4.9%。这种孔隙类型虽然有限,但孔隙体积所占比重较大。 溶蚀孔隙是由碎裂质中的泥质填充物及大裂缝中的粘土矿物和方解石,在地表或地下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的次生孔隙。其分布极为有限,多在裂缝中零星出现。 2.毛管压力曲线特征 潜山储层的毛管压力曲线可划分三种类型。 第一类:孔渗值较高,其孔隙度10%以力下进汞饱和度达90%以上,微毛细管孔道体积为30%以下,孔喉半径主要分布在1~10μm之间,平均孔喉半径为6.9μm;毛管压力曲线形态接近砂岩孔隙形态,呈中歪度,排驱压力达0.016~0.02MPa(图2-5-4)。这类样品主要是碎裂质的粒间和晶间孔隙类型。 第二类:孔、渗值较低,孔隙度一般在2%~4%,渗透率为0.00069~0.0024μm2之间,最大压力下进汞饱和度平均在60%左右。微毛管孔道体积为30%~65%,孔喉半径分布较宽,0.1μm至10μm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0.1~1μm,平均孔喉半径 为0.88μm。随着进汞压力的增大,毛管力曲线基本上无平缓段,属于细歪度型(图2-5-5)。排驱压力为0.03~0.22MPa。这类毛管压力曲线类型代表了变质岩储层中微裂缝的特点。 第三类:渗透率值很低,一般小于0.μm2,最大压力下进汞饱和度<30%,微毛管孔道半径(<0.05μm=所占有的孔隙体积为80%以上,这说明裂缝张开宽度很小,属于超微裂缝类型,在地层条件下为地层水包所饱和。典型毛管压力曲线是远离横轴(图2-5-6)5.0MPa,曲线形态呈特细歪度型,不具备储渗条件。 总之,从孔隙类型和孔隙结构特点分析,东胜堡古潜山变质岩储层具有双重介质的特点。 (三)、裂缝评价 1.宏观裂缝 1).裂缝的空间分布:根据岩心观察主岩心裂缝吴氏网投影等密度图、地层倾角测井电导率检测异常的研究(图2-5-7)110.6条/m。填充物主要为石英,次之为方解石,绿泥石。一般由方解石及绿泥石填充的裂缝为死缝。石英填充时主要是在裂缝的两壁向中间生长,呈一端为椎状的六方柱状晶体,所以这种裂缝仍可保存一部分空并供流体的储存。根据胜11-7井资料统计,裂缝开度一般为0.01~0.1mm,部分可达0.2~0.5mm,大于1mm的裂缝较少见,统计胜9-7井的裂缝开度平均为0.067mm,胜13-7井平均为0.019mm。 3).裂缝孔隙度: 计算胜11-7井79块岩心裂缝描述数据,平均裂缝孔隙度为1.09%。应用脉冲试井技术对东胜堡古潜山油藏进行了井间连通测试,根据测试数据计算了油藏条件下的孔隙度及渗透率(表2-5-1)MPa时,最大进汞饱和度也仅仅为85%,而有的样品要在20MPa时才能进汞。 1)微裂缝孔隙度:用现代测井的长源距声波时差解释微裂缝孔隙度(包括超微裂缝),共解释14口井。这就是通常所称的基质孔隙度(表2-2-5)。 2)微裂缝开度:微裂缝的张开宽度只能根据毛管压力曲线计算其孔喉半径平均值,然后求得裂缝开度。 式中 ——裂缝开度,; ——根据毛管压力曲线求得的孔喉半径平均值,。 但用实验样品求得微裂缝张开宽度很有限,需要把实验品数据与测井之间建立起关系,然后用测井解释的微裂缝孔隙度,计算出微裂缝开度。1986年美国岩心公司在“东胜堡变质岩潜山油藏开发可行性研究”中,把利用毛管压力曲线求得的平均孔喉半径与实验样品的孔隙度建立起一种关系。这种关系就是打乱实验样品的孔隙度所对应的平均孔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2017me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