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不同行为方式的犯罪心理 犯罪心理学课件.ppt

第九章 不同行为方式的犯罪心理 犯罪心理学课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九章 不同行为方式的犯罪心理 主讲 彭惠霞 一、智能犯罪的定义 智能犯罪是指在现代高科技条件下,行为人借助高科技工具的先进技术,实施的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 二、智能犯罪的类型 (一)通讯领域中的犯罪 1、盗码并机。 2、盗取无线电波源。 3、电信欺骗犯罪。 (二)计算机犯罪 1、以计算机为工具的犯罪。 2、以计算机为对象的犯罪。 (三)医学与生物学领域的犯罪 三、智能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一)动机的特征 1、动机的多样化。 (1)物欲型动机。 (2)游戏型动机。 (3)报复型动机。 (4)信仰型动机。 2、动机冲突不明显。 (二)认识特征 1、智力水平高。 2、思维偏执。 3、法律意识薄弱。 (三)情绪情感特征 1、情绪复杂。 2、缺乏道德感。 (四)意志特征 (五)性格特征 四、智能犯罪人的行为特征 (一)行为的隐蔽性 1、犯罪侵害的直接目标多是无形的。 2、犯罪行为的实施地与犯罪后果的出现地分离。 (二)行为的连续性 1、行为本身具有连续性。 2、犯罪心理的顽固性。 (三)后果的严重性 (四)手段的多样性 (五)手段的技能性 (六)手段的欺骗性 (七)行为主体的年轻化 第二节:暴力犯罪心理 案例分析:施虐狂是怎样炼成的? 2006年12月下旬,轰动一时的珠海市虐待保姆案暂时尘埃落定,涉嫌虐待小保姆蔡敏敏的魏娟被珠海市中院判15年有期徒刑。 这一耸人听闻的案件中有两点特别值得关注:一、魏娟为何残忍地虐待蔡敏敏?二、蔡敏敏为何忍受着长达5年的虐待且未向任何人求助? 魏娟为何虐待蔡敏敏: 1、“双面人”魏娟。 2、魏娟小时侯或曾受虐。 3、受虐者有分裂的自我。 4、虐待别人,像是虐待自己。 我们现实中的人际关系,绝大多数源自我们在原生家庭中形成的关系模式原型。这是一个很朴素的心理学定理。 蔡敏敏为何甘愿受虐5年 一个人生命的意义就在于选择,一个不断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的人,无论他的选择是对是错,他的生命都是多姿多彩的。这样一个人,他会非常独立地做出判断,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别人的意志很难成功地强加在他的头上。但是,我们的文化中,家长习惯为孩子做选择,并且习惯对孩子说:“我这样做,全是为了你好。” 一、暴力犯罪的概念与分类 (一)概念 暴力犯罪是指以强暴的力量实施刑法规定的应予制裁的行为。 (二)分类 1、根据犯罪侵害的对象,可以把暴力犯罪分为以人身为侵害对象的暴力犯罪,和以财物为侵害对象的暴力犯罪。 2、根据暴力犯罪的危害程度,可以把暴力犯罪分为严重暴力犯罪和一般暴力犯罪。 3、根据暴力犯罪的组织性,可以将暴力犯罪分为个体暴力犯罪和群体暴力犯罪。 4、根据暴力犯罪侵害的客体,可以把暴力犯罪分为(1)危害国家安全的暴力犯罪;(2)危害公共安全的暴力犯罪;(3)侵害公民人身权利的暴力犯罪;(4)侵犯国家、集体和个人财产权利的暴力犯罪;(5)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暴力犯罪;(6)妨害婚姻家庭的暴力犯罪。 5、根据暴力犯罪的心理准备性,可以分为预谋型的暴力犯罪和情境型的暴力犯罪。 (一)暴力与攻击 暴力是攻击行为最通常的表现形式,是攻击的最重要手段,这是二者的表现关系。其深层关系表现为攻击是暴力行为具有的本质属性,攻击是暴力的目的。 (二)几种关于攻击行为的重要理论 1、本能论。 2、阿德勒的“追求优越”论。 3、“挫折——攻击”假说。 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1)关于攻击性行为模式的获得。 (2)关于攻击性行为的激起。 (3)关于攻击行为的保持。 (4)攻击行为的自我调节。 三、暴力犯罪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 (一)心理特征 1、认知特点。 (1)思维方式简单。 (2)歪曲的道德观、价值观。 2、情绪情感特点。 3、意志特征。 4、性格特点。 5、暴力犯罪的动机特征。 (1)矛盾激化。 (2)情感挫折。 (3)物质需要。 (4)不良的人际交往需要 (5)安全需要。 (6)精神障碍。 (二)暴力犯罪的行为特征 1、主体多为青少年。 2、预谋性与情境性并重。 3、残忍性、疯狂性。 4、游戏性。 9.11事件 “9.11事件”又称“911恐怖袭击事件”、“美国911事件”等,指的是美国

文档评论(0)

qiwqpu5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