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中戏”――鬃人.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盘中戏”――鬃人      “这是一种纸糊的戏装小人,最精彩的是武将,头上插着翎毛,背后扎着四面小旗,全副盔甲,衣袍底下却是一圈鬃子。这些戏装小人都放在一个大铜盘上,耍的人一敲那铜盘子,个个鬃人都旋转起来,刀来枪往,煞是好看。”这是多年前冰心在散文《我到了北京》中对鬃人的一段描述。   鬃人是北京独有的一种民间手工艺品,起源于清朝末期,是受京剧及皮影戏的影响而产生的,因在人物底部粘有一圈鬃毛而得名。   鬃人用胶泥做头和底座,秫秸秆做身架,外面绷上彩纸或彩绸作外衣,再絮上少许棉花;然后按照故事情节给鬃人勾画脸谱,描绘服饰;最后在底座上粘一圈2至3厘米长硬而有弹性的猪鬃,戴上盔头、髯口、兵器等装饰,鬃人就算做成了。鬃人最能展现京剧舞台人物的特点。数个鬃人组成一组戏剧人物,置于铜盘中,用木棒轻轻敲打盘沿,在鬃毛的弹力作用下,盘中的人物便会有规律地旋转,犹如京剧舞台上的种种表演场面,鬃人艺术因此被称为“盘中戏”。   上世纪30年代,鬃人艺术达到顶盛,后来慢慢衰落,到解放前几近失传。如今,熟悉鬃人制作工艺的惟白大成一人。      年已七旬的白大成先生回忆,解放前那会儿老百姓都喜欢京剧、戏曲,过年的时候大家围坐在一起,铜盘里摆点小鬃人,咚咚咚一敲,一场活灵活现的好戏就开演了,不必上戏园子看戏去了。小时候他很喜欢逛庙会,一听见铜盘敲响,小人儿转动,他就挪不动脚了。上学后,他又迷上了画画。   尽管“盘中戏”曾经相当流行,但几乎失传。1959年,白大成结识了有“鬃人王”之称的第二代传人王汉卿,从此与鬃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并立志将鬃人这一传统民间艺术恢复并传承。   1964年,解放后北京第一次恢复鼓楼庙会,许多民间艺人都被邀参加。白大成作为最年轻的艺人,展示了从人们视线中消失已久的鬃人作品。许多老北京人都觉得亲切:“居然还有人会做鬃人,多少年在庙会上都见不着这老北京的玩意儿了!”   然而,时隔二十多年后这一北京特有的民间手工艺才再度呈现给广大观众。1990年,第一届中国艺术节在中国美术馆开幕,鬃人作为戏曲艺术的一部分设专柜展示,艺术节闭幕后白大成的《大闹天宫》、《八大锤》和《挑滑车》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大闹天宫》是他迄今作品中人物最多的一个,孙悟空带着10个小猴子,还有各路天兵天将一共30多个。   鬃人艺术来源于京剧,所以形象大多是戏曲人物。白大成制作鬃人的要求很高――“小小的‘盘中戏’要和舞台戏一样逼真好看”。 为了让鬃人“活”起来,他根据人物关系把鬃按不同方向粘贴,使人物朝不同方向旋转,这样的设计让鬃人活灵活现。 除了服装、道具和舞台戏一样,最重要的是脸谱的勾画,眉眼传神,才能让鬃人活起来。“鬃人的精髓就在它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上,脸谱的绘制最能展示人物的特点,从而体现出人物背后的故事,这样的鬃人才能厚重起来。”         白大成制作的鬃人保存了较浓厚的皮影戏特点,诸如筒式身子,衣裤连缀不分,云字头勾画,风格粗犷,造型精致。   这种民间工艺品的材料大多使用废料,但经过艺人的手变废为宝。服装就是戏装的下脚料,帽子、头饰上的绒球用各色废毛线揉成,薄铝片就是武将拿的大刀,药丸变成了大锤,翎子用的是孔雀毛……但支撑鬃人站立并能舞动起来的鬃毛,白大成一直选用最好的猪鬃,精挑细选后一根根粘贴到底座上,十多年都不会坏。   白大成不仅兑现了年轻时许下的诺言,而且对传统工艺进行了改进、创新。他做的普通鬃人身长约17厘米,比传统的鬃人长高了10厘米。传统鬃人是用纸做的,不便保存,他改用了绸缎。以前的鬃人都没有腿,下半身就是一个圆锥体,他根据故事情节给不同人物加上了腿,并设计出不同造型,从而有了亮相的效果。传统鬃人的手臂用细铁丝代替,他将鬃人手臂絮上棉花,显得“有血有肉”。         对白大成来说,鬃人已经成了他生活的全部。为了让这种独特的民间艺术传承下去,他做出了许多努力。他多次被邀请到国外参加艺术展,随着不断的交流,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北京鬃人的独特魅力。正如白大成先生所说:“鬃人的魅力,在于让你看见了就会喜欢上。而就这么个小小的玩意儿,却深藏着民族的文化在里面。”   近几年,白大成还成为传统民间手工艺的推动者和保护者,他在北京各大庙会与相关部门合作举办了多场大型传统文化讲座,从而让国人更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现场的讲解和表演,增强了观众对民间艺术的理解和喜爱。         小小一个鬃人,看起来神气、逗趣,却记录着传承艺人的五味人生,甚至是一段历史的沧桑变迁。对已是花甲之年的白大成来说,鬃人艺术由最初的爱好、谋生手段已经变成一种责任      (责编 雨杉) 4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