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贝氏体相变
论贝氏体相变 徐祖耀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主要内容 绪 论 一些材料中的贝氏体相变及其新近应用 钢中贝氏体相变 Cu-基合金中贝氏体相变及其应用 陶瓷中的贝氏体相变 贝氏体相变的机制 贝氏体相变的机制概述 以贝氏体相变热力学判定相变机制 从外场对贝氏体相变的影响看相变机制 论贝氏体预相变 贝氏体的定义 贝氏体相变研究的展望 结语 绪 论 贝氏体相变的研究工作正受到材料科学工作者关注 例如,较新的国际期刊《Current Opinion in Solid State and Materials Science》于1994年9月刊出了贝氏体相变专辑(由Bhadeshia院士主编); 绪 论 2005年5月29日—6月3日在美国Arizona Phoenix召开的国际固态相变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lid-Solid Phase Transformations in Inorganic Materials (PTM-2005)),本人受邀任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并作为特邀报告人、作“应力作用下贝氏体相变”的报告,听众踊跃,约百余人参加(会议主席James M. Howe教授称赞听众“full and attentive”)。贝氏体相变论文的小组报告和讨论情况热烈。 2005年6月14-17日在上海召开的第11届国际马氏体相变会议中,设有贝氏体相变的小组,在该小组报告会上也座无虚席(约100人,占出席人数的1/3)。 绪 论 贝氏体相变受到重视的原因 一是钢中贝氏体可以既具高的强度,又呈良好韧性,用途前景看好,近年贝氏体钢发展迅猛,现代低合金TRIP钢的热处理中有贝氏体相变; 二是贝氏体相变的机制自1971年Hehemann和Aaronson等的辩争以来,仍未取得较为一致的见解,相变的复杂性引起关注。 绪 论 本文作者的亲身体会,在1981年国际固态相变会议,1983年国际钢中相变会议(见会议专辑),1988年国际贝氏体相变会议(会议论文载于Metall Maters. Trans. 1990)和1992年国际α1片状相(贝氏体)形成会议(夏威夷)(会议论文载于Metall. Trans. 1994)上,对这个相变机制——切变还是扩散型的观点都出现较大分歧。 绪 论 本文作者虽早于1981年就曾以贝氏体相变中的巨型台阶及碳化物为题,在国际会议做过报告;以后进行了Fe-C、钢和Cu-基合金中贝氏体相变热力学以及内耗的研究,于1991年还出了专著;近年又致力于应力作用下贝氏体相变的思考,但对贝氏体相变的认识尚属浅薄,此文只能对贝氏体相变作简单介绍。对此有兴趣的读者欲探其详,请读拙作及方鸿生教授等的专著。 一些材料中的贝氏体相变及其新近应用 具有马氏体相变的材料在Ms温度以上往往存在贝氏体相变,除钢外,很多有色合金,如Cu-基合金,Ag-Cd合金、Ti-基合金、Ni-Cr等,以及一些陶瓷材料中都具有贝氏体相变。钢中贝氏体相变 Cu-基合金中贝氏体相变及其应用 陶瓷中的贝氏体相变 贝氏体相变机制的分歧 浮突 晶体学 动力学 热力学 钢: △G切变0, △G扩散0 Cu合金: △G切变0, △G扩散0 对母相结构的继承性 Cu合金贝氏体不继承母相结构及缺陷 相界结构 钢中贝氏体相变 1929年,Robertson发现钢中不同于珠光体和马氏体的非层状(棒状、片状)显微组织,1930年Davenport和Bain称这类组织为针状屈氏体,以后为给予Bain以荣誉,称此为贝氏体。通常以珠光体相变温区以下、马氏体形成温度(Ms)以上温区形成的相变产物称为贝氏体,如图1所示,但有些钢中(如高速钢中),Ms温度以下也形成贝氏体,或呈现其他较复杂的情况。 钢中贝氏体相变 Mehl将较高温度形成的贝氏体(如图1(a)贝氏体C曲线鼻部温度以上形成的贝氏体)为上贝氏体,较低温度(如贝氏体C曲线鼻部温度以下)形成的贝氏体为下贝氏体。前者以羽毛状组织为典型组织,其脆性较大;下贝氏体多呈片状具强韧性,为材料工作者所青睐。但为获得性能良好的下贝氏体组织,必须进行等温处理,在生产技术上不甚便利。 钢中贝氏体相变 图1 (a) 珠光体与贝氏体形成区域大体合并为同一C-曲线上的TTT图 (b) 珠光体与贝氏体形成区域明显分离的TTT图 钢中贝氏体相变 上世纪50年代发展Mo-B系钢,可由空冷获得贝氏体组织,称为贝氏体钢,并发展出由铁素体和马氏体-奥氏体(M/A)岛状物组成的粒状贝氏体,后经发现此类组织较脆。清华大学方鸿生研究组在上世纪70年代推出Mn-B系贝氏体钢,以后又发展出:经适当控制M/A岛数量及尺寸,得到强韧性配合较好的粒状贝氏体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