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佛山民俗调查报告
PAGE
PAGE 2
佛山民俗调查报告
调查小组成员:梁玉婷、岑淑青、梁智杰、陈远冰、张宇嘉、游嘉丽
组长:梁智杰
一、佛山迎春花市
佛山迎春花市,于每年农历腊月(十二月)最后一天(俗称年三十晚),举行(有的花家提前一天)。当时不设摊档,可自由摆卖,但所摆卖的花卉品种,多是 用瓦埕插的吊钟花、桃花、梅花、盆栽的水仙供给(含蟹爪、石山等),其他各种色素的菊花、鸡冠花、芍药花、玟瑰花和柑、桔、金蛋果树为最多。任客选购,为 迎春贺年之用。
是日自晨至夜深,男女居民或携儿带女,游花市采购合心迎春花果,络绎不绝于途。但逛花市游客中,也有因避债在外,于是借混迹从丛中,图掩债主耳目,直至家家户户鸣炮迎新年,才返家与亲人团聚。
佛山的迎春花市,自清末至民国中期,都设在豆鼓巷、升平街(现升平路)松桂内。日伪时期曾一度停顿,解放前仍设在此。建国后花市地点,初设在锦华路、快子路、福禄路及体育路,现在迁址普澜路。
二、“行祖庙、拜北帝”
“行祖庙、拜北帝”是历史上祖庙祭祀仪式唯一延续至今最为隆重的民间风俗,这传统风俗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群众自发性。每逢农历初一、十五,佛山人,尤其是年纪稍长者不约而同到祖庙进香参拜北帝神像以祈求好运吉祥、事事顺利、合家安康。尽管参拜仪式日趋简化,只在北帝大小神像前摆上酒、烧肉、香烛、元宝、鲜花、果品等,双手合十低头默祷,亦以求得心安理得。“行祖庙、拜北帝”也是佛山人过春节的重要标志之一。每年的除夕之夜,逛花街的人们在走完花市之后就陆续赶在凌晨十二点前到祖庙灵应祠,等候正点在北帝大小神像前虔诚祈祷许愿,然后向北帝神像投放硬币以示公德无量,希望拜过北帝后新的一年好运顺景。据说准时凌晨十二点正上头柱香参拜过北帝后,更表诚心向神,因此来年将会受到北帝的倍加庇佑,心愿亦更快灵现,使他们生意兴隆,丁财两旺。
北帝诞。农历三月初三是北帝诞日,这是一年中北帝崇拜仪式中最为隆重的一日。佛山民间就有集资在祖庙举行贺诞习俗,该风俗至今仍得到了传承发展。各地北帝庙北帝诞期间的祭祀仪式中以佛山的民间庆贺活动最为规模盛大。佛山祖庙“三月三”北帝诞是流行于珠江三角洲一带,是融娱乐性、世俗性、群众性、宗教性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文化活动。北帝诞作为佛山最大的群体性祭祀活动,浓缩了佛山民间文化的精华,是佛山乡土文化、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帝诞有着非常广泛的全民参与性,无论男女老幼,无论土著侨寓,富人穷人,都可以参与这一仪式,这足以证明了北帝在佛山人心目中地位的崇高隆崇,也彰显了北帝的灵应。
三、“行通济”
“行通济”这一传统习俗在佛山流传几百年了。“行通济”指每年正月十六佛山乡民行“通济桥”以求来年风调雨顺,心想事成。通济桥是佛山最早修建的桥梁之一,据《佛山忠义乡志》载:该桥最先是由附近乡民集资修建的木质人行桥。明朝户部尚书、乡人李待问回到佛山后,见此桥年久失修,于天启五年(1625年)倡建修桥,翌年建成并取名“通济桥”,寓意“桥以通济名,必通而后有济也”,“以正义通,以亨屯济”。由于该桥横跨佛山涌,是通往顺德、番禺的必经之路,是佛山商贸交流的重要通道。因此,佛山商民在为求来年生意顺境,便行通济桥讨好意头,后渐成习俗,并衍生出“行通济,无闭翳”这一俗语。
现在,该古老习俗也逐渐被赋予了现代的色彩。如2000年举行了“佛山市献爱心捐善款元宵万人行”活动;2005年禅城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制作了大型生菜灯,倡导引菜(财)归家,并把生菜灯拍卖所得用作善款捐献给佛山福利事业;2006年更组织了“畅行通济·引财归家”——万家通济系列文化活动,为古老的习俗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现在,“行通济”活动对建设文化名城,打造城市文化名片,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龙舟竞渡
龙舟是图腾崇拜的产物。龙舟及其竞渡,实际上是蒙昧时期图腾崇拜的遗俗。那时候,由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生命安全常常受到自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生命安全常常受到自然力的威胁,人们由此产生了希冀某种具有超自然力量的生物,作为神来保护自己的愿望,于是这种生物就成为他们的图腾。古籍曾记载“鲧死……化为黄龙,是用出禹”这一传说表明,我国至迟在夏代,人们就认定其祖先鲧、禹都是崇龙的,所以国人自称“龙的传人”。
实际上,古今中外,并无真龙这种自然动物。杨秀绿在《龙与龙文化新说》中讲,“它的生物原型,就是距今约七千至一万年的冰后高温期曾经称霸海域,尔后因自然淘汰而在内陆绝迹的海洋巨蟒”。有的学者认为是由鳄鱼形象演变而来的,也有考证为根据闪电而描绘出的形状。多数学者认为龙的形象最早是蛇,易经说:“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现代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说,以大蛇为图腾的夏氏族,兼并吸收了其他氏族鸟、兽、鱼、虫的图腾徽像,才“画蛇添足”形成龙的形象。《尔雅·翼》说龙有九似:角似鹿,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