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翰墨流传:翁同稣家藏书画珍品展
“传承与守望――翁同稣家藏书画珍品展”于2008年1 2月10日至2009年2月1日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举行。翁氏家族及其珍藏的历史尤如一面镜子,折射了19、20世纪中国的动荡。翁氏的书画收藏主要成形于清末,它们堪称传奇,不仅是因为这些收藏件件都是精品,涵盖了900年的中国书画史;并且它们的收藏者和继承人均地位显赫。这次展出的作品,经历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的朝代更迭、战火硝烟,在翁氏继承人的悉心保护下,远渡重洋,竟然丝毫未损,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第六代继承人翁万戈先生于1948年被迫将家藏转移至美国,距今已整整60年,这次是将其中的书画收藏首度在国内公开展出。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传承与守望”的动人故事。
家藏形成
近代常熟翁氏的兴起,始于翁心存(1791-1862年)。他自道光二年(1822年)考中进士后,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任武英殿总纂,从此屡屡升迁:四次典乡试,三次任学政,两度入值上书房授读。道光十八年(1838年),翁母张太夫人年已八十,上疏乞终养,照准回乡。此前五年(1833年),他买了“彩衣堂”这所始建于明代的房子,修葺后请当时江苏巡抚陈銮题匾(1835年),堂名取春秋时楚国老莱子彩衣娱亲的故事:年已七十的老莱子,常穿五色斑斓的衣服作婴儿戏,以博父母一笑。翁心存在这房子中侍奉母亲8年,直至老人家寿终。
翁心存,谥文端,家族中一概称他为文端公。可能是源于常熟这座文化古城的传统,文端公主要攻古籍收藏。清代中叶著名藏书家陈揆(嘉庆间人)的稽瑞楼所藏十之三四,最终都归由文端公收购。在书画方面,他并不致力收藏,但偶尔亦有优异的收获。让翁心存很得意的是,他在道光五年(1825年)作广东学政时,在衙署池水干涸后的泥中掘得碑石,除掉榕根、洗刷清理后,得到的居然是宋代米芾所书《药洲诗》五言诗全文及岁月――熙宁六年七月(1073.8)的刻文。这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收藏,但却是惊喜的发现,甚至高于收藏的意义!另一个例子是获得明末清初大画家陈洪绶的《三处士》卷,上有“文端文勤两世手泽、同??敬守”印,又有“常熟翁玉甫珍藏”印。
文端公有四子二女:长子翁同书,谥文勤,第二子早殇,第五是翁同爵,字玉甫,第六是翁同??。翁心存的藏品,大半传给翁同书,再传给斌孙。而我们在这里要说的是翁氏家族中最出名的人物,也是最主要的收藏家翁同??。
翁同??(文恭公)是成丰六年(1856年)年的状元,继父亲之职,当了同治的老师,同治死后,为光绪帝师。他历任刑部、工部、户部及吏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最后授协办大学士,从政共42年。其中有24年他都是光绪的老师,也是这个自幼便进宫的小皇帝最亲近的人之一。因此,他的学识和在政坛中的特殊地位使他在金融、军事、教育、内政和外交上都相当有建树。
在这40余年间,翁同??忙里偷闲,每周都要去琉璃厂转转,有时甚至是连着好几天都去。他曾开玩笑说自己在那里就像是小孩拿到了糖一般。那时的琉璃厂和现在一样,是古董、古籍和文物商店的聚集地。当时他就住在附近汉族官员的聚居区。通常一天的课在下午1:30结束(小皇帝每天早上5点就开始上课了),在回家的路上,翁同??就会在古董店驻足。一旦他发现了喜欢的东西,通常会让店家让他带回家细细看,同时他也经常临摹。时间一长,商人们便熟悉了他的喜好,有时直接把书画送去他家。出于对他帝师地位的尊重,许多古董商都请翁同稣为他们的古董行题写店名挂在门口。当时在琉璃厂,这样的匾额不下五块,昭示着店主和这位大收藏家的关系。
由于常常到厂肆里猎珍,加上有机会看到不少历代著名的碑帖、书法、绘画,翁同稣因而大大发展了文端、文勤两世的传承,修养成翁氏中范围最广、程度最高的鉴定家。翁氏有47年每天记日记,直至临终,他的日记除了记录了朝政风云,也翔实记录下他的慧眼独具。比如梁楷的《道君像》,在《日记》中光绪二十三年十月初三日(1897.10.28),他写道:“沪客持书画来售,有梁楷白描天尊,松雪画黄庭经合装卷子,陈老莲画水浒三十六人,皆精。”次日,“沪客管邵洪所携甚少,价甚高。细玩赵字,恐是摹本,有两三处墨痕不匀,究竟纤弱。”与此判断作强烈对比的是卷中明代大书法家王樨登(1535-1612年)的跋语:“赵荣禄(赵孟?\)临黄庭经一卷,图之者梁楷……赵公此书,亦极力临摹,无丝发不似。盖鹅经(黄庭经)为右将军(王羲之)书第一,而此卷亦足称荣禄书第一。”其实,梁楷画题,与《黄庭经》毫无关系,所以翁同稣称之为“白描天尊”。虽然不见于《日记》,但大概就在当月,他就收购了这幅翁氏收藏中唯一的重要宋画,也是世上唯一的早年梁楷工笔白描真迹。他收藏的热情,终身不衰,而且屡有“奇缘”,例如宋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