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风凭借力 送我上青云.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好风凭借力 送我上青云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出自《红楼梦》第七十回薛宝钗写的《临江仙?柳絮》,诗人借柳絮来表达对未来幸福的向往与憧憬。将这句诗用在风筝上也是再恰当不过了。      风筝故乡在中国      睿智的中国古代先民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发现,乘风直上九霄的飞鸟和乘风破浪的帆船,都离不开风的作用,于是巧妙地利用风的原理发明了“风鸢”。其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墨子?鲁问》记载了公输般(鲁班)“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这是迄今为止人类最早发明的飞行器。有关风筝的史料散见于各个历史时期,但都记录了中国早期风筝多与军事、通讯、测量和气象有关。   中国是风筝的故乡。古书中称风鸢,南方叫“鹞子”,北方称“纸鸢”。早期用木料制成的叫木鸢。由于社会不断进步,材质也发生了变化,陆续出现了帛鸢和纸鸢。如今也有人选用质轻、不易破损并经久耐用的化纤来替代纸和绢。   “风筝”一词始见于五代,明代陈沂《询刍录》记载:“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大约唐、五代时风筝已由最初的军事工具和宫廷娱乐逐渐普及到民间,成为一种艺术性和观赏性很强的娱乐玩具。唐代金叔仪《新年竹枝词》:“爆竹声声一岁终,大街小巷嬉儿童。风筝处处争奇巧,鱼跃鸢飞舞碧空。”生动地记录了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快情景。   而历代画家传下的绘画作品,更是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放风筝的盛况。宋代《货郎图》也把当时流行于市肆的风筝绘于货郎担中。苏汉臣《百子图》、明朝方氏墨谱《九子图》都绘有儿童放风筝嬉戏的情景。杨柳青年画《十美放风筝图》则记录了清代贵族妇女放风筝的情景。每年的腊月初八到清明前后是放风筝的好时节,据说这时期放风筝可以去晦气、祈平安。明清时期,清明放风筝已成为一种节令性很强的民俗活动。      公元6世纪正逢盛唐时期,中国文化传播到日本,风筝也随之传入。其后,风筝又陆续传到东南亚、欧洲和美洲一些国家。风筝对人类的贡献有目共睹,许多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都是受风筝的启迪和诱发。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把风筝列为中华民族向欧洲传播的重大科学发明之一。      扎、糊、绘、放看“四艺”      风筝题材广泛,种类繁多,千姿百态。中国制作风筝技艺精湛,经验丰富。《南鹞北鸢考工志》将风筝概括为扎、糊、绘、放“四艺”。其中扎、糊、绘是风筝制作的关键环节。扎,是用竹子扎制风筝的骨架。一只风筝能否飞得高、放得远,关键是骨架的扎制。要根据风筝的大小,来选择竹子的粗细软硬,还要做到对称均衡。从风筝骨架结构上可分硬翅、软翅、长串、筒式、平挑、拍子、微型风筝等。糊,是用纸、绢、绸、无纺布等糊在风筝的骨架上。糊的技巧要求也很高,一定要平整,松紧适度,对称的部位要一致,出兜的深度也要相同,这样才能保持风筝的平稳。绘,是在风筝上绘有各种吉祥如意的美丽图案。有的是画好后再糊,也有的是先糊后画,制作技艺高超的多选择后者。      东西南北尽风流      中国的东南西北中,到处都有独具地方特色的风筝,有粗犷豪放,也有活泼精巧,有色彩绚丽,也有清淡素雅。北京、天津、山东潍坊、江苏南通等著名风筝产地,都有重要流派的传世佳作。      北京风筝历史悠久,但真正形成流派、高潮兴起,还是从曹雪芹的《南鹞北鸢考工志》开始的。大约乾隆二十年(1755年),曹雪芹所创图式风筝出现在京城,自此迎来了北京风筝发展的鼎盛时期。具有古都神韵的北京风筝骨架精巧牢固,构图饱满,色彩绚丽,雍容华贵,达到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北京风筝流传至今有哈氏风筝、金氏风筝、曹氏风筝等重要流派。哈氏风筝起源于光绪年间,奠基者哈国梁。第二代哈长英制作的风筝于1915年在巴拿马世博会上获银奖。第四代哈亦琦10岁随父哈魁明习艺,代表作有《百米长龙》、《五龙燕》、《八卦》、《鲶鱼》和《哈氏风筝图谱》等,父子还共同创作了《苍龙训子》。历经百年的哈氏风筝博采众家之长,不断发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金氏风筝的代表人物金福忠,沿用的是其祖上传给他的曹雪芹所创风筝图谱的宫式本,主要制作宫廷风筝,以“肥燕”最为著名。他晚年做的《黑锅底》、《蓝锅底》,粗犷豪放,大块着色,放飞高空,远看效果极佳。只可惜他终身未娶,没有后代传承下来,其作品也多被散失掉。   孔祥泽,曹氏风筝的继承者与传播者。上世纪40年代,日本商人金田重金购得一部题为《废艺斋集稿》的书,其中第二卷《南鹞北鸢考工志》专讲风筝的扎、糊、绘、放。金田请赵雨山、杨啸谷、金福忠、孔祥泽等人鉴定。经考,确是曹雪芹遗著,通过机智周旋,书主才同意抄录临摹。孔祥泽历经磨难,为后世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曹氏风筝临摹残稿,使曹雪芹创立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及深刻内涵的曹氏风筝流传下来,成为北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