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解读《特洛伊》、《夜宴》悲剧精神之差异
[摘要]“悲剧”作为美学的范畴来源于西方。悲剧作为一种戏剧种类,源于古希腊的酒神颂,电影《特洛伊》和《夜宴》取材都源自西方经典悲剧作品,影片在很多方面存在着相似之处,但在悲剧品格以及悲剧精神的表现方式上存在着差异,从影片情节,人物形象以及视听语言等三个方面比较两部影片的悲剧精神之差异,更有助于人们对两片的理解。
[关键词]《特洛伊》;《夜宴》;悲剧精神;差异
由美国华纳兄弟影业公司耗资2亿美元打造的史诗巨作《特洛伊》,是根据荷马的不朽史诗《伊利亚特》改编的;由华谊兄弟与寰亚联合斥资2000万美元的冯小刚导演之作《夜宴》,取材来源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这就使得这两部影片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如都取材于西方经典悲剧作品,都表现了欲望,爱情、权力、斗争,人性以及死亡等错综复杂的关系,在场面设计上都具有气势恢弘、波澜壮阔的特点,但这两部影片在悲剧精神的表现上却有着深刻的差异性。
一、影片情节体现悲剧精神之差异
电影是一种叙事传媒,叙事即故事,情节乃叙事的核心,结构悲剧的基础,恰似悲剧的灵魂,剧情(事件)如何安排,是悲剧艺术中第一件而且是最重要的事,这是由悲剧的本质决定的。因此我们分析这两部影片在悲剧精神上的差异首先从审视影片的情节开始。
从编剧方面看,《特洛伊》在整体框架上沿用了《伊利亚特》,在重大的情节上基本忠实于原著,但又不是完全照搬原著,最重要的改编是,影片淡化了原著中神的色彩,更强调入性的光辉,影片《特洛伊》通篇为死亡的阴影覆盖着,主线是阿喀琉斯为报密友被杀之仇,将愤怒指向特洛伊王子赫克托尔以及特洛伊王国,在杀死赫克托尔之后,拉着其尸首绕城三周,老国王深夜跪倒在其面前,请求归还儿子尸体时,阿喀琉斯也双泪下流。神有预言:阿喀琉斯的死将紧随赫克托尔其后,希腊联军借巧施的“木马计”攻入特洛伊城内,阿喀琉斯在混乱中被暗箭射中脚踵而身亡。
影片《特洛伊》所表现的悲剧冲突非常激烈和尖锐,不只体现在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外部冲突,更体现在人物内心激烈冲突,这种尖锐而激烈的冲突往往将人物推人生死攸关的境地,处于无法摆脱、毫无选择的“两难”处境中,最终都以主人公惨烈的牺牲表现出来,从影片的开端起,特洛伊小王子帕里斯带走斯巴达王国的王后海伦,由选择爱情而带来的战争死亡阴影就如影随形地跟随着特洛伊人,也困扰着以国家大义,民族精神为核心理念的特洛伊王子赫克托尔。阿喀琉斯成为希腊联军能否攻占特洛伊城的关键人物,他在出征前也被推人一个在平庸与光荣、生与死之间不得不选其一的“两难”处境中,阿喀琉斯最终选择了出征便也选择了死亡,由此使得影片充满了强烈的“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悲剧精神。影片中两个最具光辉形象的英雄人物阿喀琉斯和赫克托尔均惨烈地以死亡谢幕,更成为全剧悲剧精神集中体现的焦点,而影片由于悲剧人物的灭亡体现出来的美感不是一般的哀伤和痛苦,而是直指灵魂深处的崇高和悲壮,从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敢爱、敢恨,英勇果敢、奋力抗争的精神使得平凡的生命具有了无限超越生命可能的壮烈之美,彰显了生命的意义。
取材于《哈姆雷特》的《夜宴》,将故事发生的环境移到了古代中国,但在编剧中也保留了原作的很多情节,如叔父?s兄篡位,娶兄嫂为皇后,王子以戏中戏的形式揭穿叔父的阴谋,叔父将王子送往国外,意欲致其于死地,王子得以脱身,返回皇宫复仇,最后剧中所有主人公均以死亡告终,但是《夜宴》最致命的软肋就是没有深刻领会并表现莎士比亚原著《哈姆雷特》中的悲剧精神,而莎士比亚的悲剧精神与古希腊悲剧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在剧情方面《夜宴》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关系做了几个大改动:其一是将王子无鸾边缘化,而将婉后列于争斗以及矛盾冲突的中心,这个改动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王子的性格和行为的表现力,《哈姆雷特》中王子与叔父之间的斗争是有其内在依据的,在推进情节的进程方面也有其内在逻辑性,而一旦演化为《夜宴》中皇帝与皇后之间的斗争,不可避免地削弱了原著中哈姆雷特王子身上体现出的悲剧精神,其二,让婉后与先帝、皇帝以及王子发生情感纠葛,婉后从无鸾的初恋情人变成先帝的皇后,再变成厉帝的皇后,这其中的变化过程理应充满矛盾和冲突,但是影片却没有着笔墨表现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因此婉后这个主要人物在推进剧情方面效果甚微,没有激烈的冲突当然就无法体现出悲剧精神,而她最终的死亡只能是玩火自焚、咎由自取,根本无法激发观众心中对她起码的悲痛哀伤的审美情感,更别提有超越生命本身的崇高之美了,其三,影片的情节设计多处违背生活逻辑,不能扣人心弦,如影片主线是厉帝弑兄篡位,他对待胞兄和侄子都是心狠手辣,却惟独对婉后情意绵绵,即使在知道婉后将要致他于死地之后,依然对其一往情深,甘愿将毒酒饮尽,将其处心积虑得到的皇位拱手让出,这一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