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中国五十载 收集文物近三千(二).docVIP

居住中国五十载 收集文物近三千(二).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居住中国五十载 收集文物近三千(二)   在1938年的西挪威实用艺术博物馆年度杂志上,有孔苏儿?比尔尼?阿格德(Consul Bjarne Aagaard)的一篇富有感情的文章纪念芒笛。阿格德初次认识芒笛是在1905年北平的旅行,那次他去,大概是与当时的中日战争有关。芒笛给他一个深刻的好印象,这导致他们之间终生的友谊和超过25年的信件交往。         芒笛晚年私生活      1907年,芒笛与一个年轻的亲戚乔治娜?阿伦茨?尼尔森?尼?伯更(吉娜)结婚。猜测那是他最初去中国前的青年时的情人。他最早一批礼品运送到伯根的西挪威实用艺术博物馆,就是希望在那里建立一个中国艺术品展览,起因便是他娶了当地一位女士为妻。她离开了自己的丈夫和独子,随他去了中国,他们在1907年结婚,从那以后直到1916年,芒笛生活里充满快乐和成功;他写给博物馆主任约翰?贝格(Johan Begh)的信里,对自己成为捐献者感到兴奋和荣耀。而且,他和他妻子两人都有莫大的热情和信心,他们总是一道去挑选购买,包装和托运那些艺术品上船。不料,1916年他妻子突然逝世,这个打击几乎让芒笛站不起来。他对伯根博物馆的兴趣也一落千丈!那以后中断了来信,直到1930年11月14日,他才再度给博物馆主任贝格写信,“我的妻子吉娜在1916年8月逝世了,对我而言,就像太阳永远落下,我们在一起有过那么快乐和谐的生活”。同时,他还写到决定卖掉自己的收藏,以便在伯根建立一个大基金会,“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那些生活不像我们这样顺利的不幸者。”这个基金将冠以他和他妻子的名字。在妻子死后的余下二十年时间里,他便一直为实现这个计划努力活动,同时也有益于他的收藏。但是,这一次他没有成功。1919年,他再次结婚,这次的新娘是一个英国上将阿里山大?格雷厄姆?尼?万?黑德的孙女,她母亲那边可以上溯到雨果?雷多林。不过,芒笛在他与博物馆主任的通信中没有提过这个新妻子。      另外有个人,他能告诉我们一些芒笛在中国的晚年生活,这个人后来在1962年运送芒笛放在美国的藏品回挪威伯根的行动中,也起到关键性作用。1925年春天,一个周游世界的年轻美国人查尔斯?R?阿罗特(Charles R.Arrott),旅行到了中国。在北京,古老的中国艺术第一次进入视野,引起他强烈的兴趣,总在古董店里流连忘返,便有人建议他去拜访一个北欧人,说那是当时存留中国的最后一个知名收藏家――芒笛将军,他家有很多收藏。经过引荐,他和另一个古董商受到芒笛之邀去喝茶。阿罗特描述那次的见面情景:“在约定时间里,我们来到一个红漆的大门前,两边是高高的灰色石墙,里面便是芒笛将军的院子。敲门之后,有仆人来,引我们进入一个有点幽暗、静谧无声的花园,主要景观是被大树夹着的小径,道旁耸立着石柱和雕像。后来我才知道,这些路旁的塑像已经有三四千年的历史了。我们跟随仆人沿小径走向房子去,那里是正门,一个很瘦的老人正在等待。他身高不超过一般高度,相当瘦,身架窄小,脸型端正有一双深陷的眼睛。我觉得自己一下子便喜欢上这个人!他显得宁静、平和、智慧和克制。招呼我们时,看来他已有所了解。”后来阿罗特又被芒笛邀请过几次,来看他的藏品,并且鉴定其中的一些质量。芒笛请他留在北京帮忙编出藏品的目录,拍下它们的照片,这件工作就占去了他们半年时间。这份阿罗特参与编写的目录后来成为极有价值的参考物。博物馆整理芒笛的藏品,正因为阿罗特当年的参与,我们才得以了解:在1925年芒笛的藏品究竟有多少,芒笛经由哪些途径获得了它们?阿罗特自己对中国艺术的钟爱使芒笛在中国的生活被观察和记录下来:“我感受到的与学到的是他拥有那么多了不起的收藏,很多是他在中国近五十年的时间里,一件件积累起来的,所以才有了这么广泛的艺术品种类。因此,我眼里他是一个少见的人,一个拥有争议、思维敏锐、诚实等诸多特点皆有的人,一个应当获得钦佩和尊重的人。”阿罗特还提到芒笛的房屋有很多的大房间,房间里面装满了艺术品以至难以一一详尽,甚至芒笛本人也不清楚自己究竟有多少了。现在,全部藏品都带出中国,在这个花园里,它们数目清楚,都被测量了准确尺寸,有了分类,都被拍下了照片。   当我们读到阿罗特对那个时期芒笛的藏品描述时,不能不思绪激发。想想看,在1907年、1911年、1914年和1916年,芒笛多次运送了他的藏品到伯根―共达到800件。他的房子1911年曾经失火,大量器物被毁,此后他又继续收集。他的藏品总数一定接近3000件。阿罗特保持了与芒笛的通信,1926年圣诞节,芒笛给他写到:“外国人的角色在中国已经没戏了,也许我们会被一脚踢开或者扔出去,是否和平的或者暴力的方式,时间会告诉的;不过我们肯定得离开……我对中国开始觉醒的人们怀有极大的同情,对这个民族的精神怀有极大同情,但是我希望这个过程运作合法,而非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