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孔雀舞的传承基础与审美合力
一、引言
传承是民族文化得以发展的标志。孔雀舞作为傣族典型的民间艺术形式,能够发展到今天,这与毛相、刀美兰、杨丽萍为代表的三代艺术家理性的思考和感性的探索是分不开的。由于他们身处的时代、环境不同,因而理念、技巧上他们各自代表了自身所处那个时代民间文化的特质,他们在自身的领域形成了独特的精神风貌和艺术品格。如果说,毛相的孔雀舞还只是停留在原始的图腾娱神也娱人的层面,那么刀美兰的孔雀舞则是在提炼中演化为舞台化的一门艺术,而杨丽萍的孔雀舞却业已上升为一种在创新中的回归。作为一种接通历史的文化之链,他们在继承、发展和创新孔雀舞的同时,又是以什么为传承基础而构成和显示孔雀舞审美合力的呢?这就是我们需要探究的课题。
任何一种艺术都是人本的体现,艺术的精神反映的是人的精神。舞蹈艺术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同步产生,并成为人类历史进程和发展中不可缺少的最早出现的艺术形式之一。它作为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构成了人类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而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范畴。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民族都在他们的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一整套反映族群生活记录、思想情感并具备一定审美特征的艺术表现形式。舞蹈艺术正是每个民族历史发展中,最具有生命意义、最具有民族特色、最能反映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又是最具表现空间的一门艺术。在云南美丽的傣乡,孔雀舞是傣族先民图腾意义的渡桥,也是神人叙语的纽带,在孔雀舞飘逸动态结构的背后,蕴含着傣家丰富的生命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孔雀舞由早期的简单模仿、无意识的自娱性表现逐渐发展成为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一门艺术,它映衬着艺术的起源与人类社会模仿大自然紧密相关的心路里程,更标志着以傣族先民为代表的人类社会对精神的欲求超越了本能的需求,使人的“最高精神生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
我们从孔雀舞的肢体造型、衣着道具以及舞台调度的结构中,能看到傣族群体性格中哲学思想的深厚积淀,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以及傣家内心情感的深刻内涵。这类舞蹈中,道具是整体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孔雀舞的道具在其发展中并不是后来附加的成分,而是和原始舞蹈同时产生的,它似乎源于“干戚羽旄”、“百兽率舞”的原始传说,即插着羽毛带着假面的原始图腾舞蹈的历史踪迹。当原始舞蹈从先民运用工具的劳动生活中萌芽时,形体动作就和工具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人类舞蹈艺术早期的审美形式。如原始的孔雀舞,舞者身背象征翅膀的沉重道具来舞蹈,通过模仿孔雀的各种形态,既是对他们图腾的崇拜,同时也达到自娱的效果。从这一历史现象我们可以看出,各种各样的舞蹈道具和与之相适应的舞蹈动作均源于同一生活,都表现同样的内容,并为同样的思想感情服务,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民间舞蹈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其民族性内涵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逐渐形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它是民间艺人所追求的目标,也是一个民族艺术形式成熟的标志。傣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傣家人说“没有歌声和舞蹈的日子,就像吃菜没放盐巴一样”,“看不见孔雀跳舞,就得不到幸福和吉祥”,这充分证明艺术人类学的一条定义:在少数民族的心目中,他们的生活就是艺术本身。
二、 孔雀舞的来源及其开拓
孔雀舞在傣族地区有着悠久的传承基础。早在明代《南诏野史》中就有关于孔雀舞:“婚取长幼跳蹈,吹芦笙为孔雀舞……”的记载,可见孔雀舞的历史之源远流长。在云南景洪市嘎酒乡嘎酒佛寺有带道具的孔雀舞木雕,在勐连县中城佛寺有戴道具的孔雀舞壁画,它们都是清代留下的反映傣文化的历史见证。在缅寺的壁画和雕刻中,都有表现栩栩如生人面鸟身的孔雀形象,这正与傣乡现有的头戴尖塔和假面具、身着孔雀服的孔雀舞十分相似。
孔雀舞是傣族人民最为喜闻乐见的舞蹈,分别流传于云南德宏和西双版纳,在早期是盛大节日和“做摆”(修功德的佛会)时广场祭祀的道具舞蹈,是依附在宗教活动中的文化事象,它所蕴涵的文化信息标志着艺术起源于人类对大自然的模仿和崇拜。傣族全民信奉小乘佛教,追求超世脱俗、人生佛陀和空灵的境界,这与孔雀静态的温顺娴雅和动态的优美灵动正好不谋而合,于是人们便以孔雀翎献佛,跳孔雀舞求吉祥,因此孔雀舞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傣族舞蹈文化与审美的表征之一。孔雀舞构建了一个芸芸众生普通灵魂能够进入的精神空间而成为图腾崇拜的舞蹈,也构建了傣族民众族群识别的标志和强化生命记忆和生境的镜像:热烈的鼓乐声中、由民间艺人带领下万众参与、群情振奋,这一切都激发起千万民众将他们身上所潜在的激情和能量毫无保留地宣泄出来,以狂欢求得群体认同的目的。正是这种文化的功能,更刺激了人们投入到民间舞蹈的活动中去,并继续激励人们去模拟与再创造。正是民间舞蹈文化的超凡魅力,才使民间舞蹈得以传承。正如珍妮?科思所说:“所谓舞蹈风格,指的是
文档评论(0)